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视频点睛让文化从“沉睡”走向“潮动”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与子同学—好少年讲习俗

淄博市“与诸子同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短视频展播活动启动仪式

“书本上的历史活了!”临淄区雪宫中学学生韩子墨在齐文化博物馆编钟展厅亲手触碰复制品、聆听《韶乐》后,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声发自肺腑的感叹,正是淄博“与子同学·友善同行”短视频展播活动成效显著的生动体现。

传统文化如何摆脱“不活、不潮、不实”的困境,真正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今年以来,淄博市开展了“与子同学·友善同行”短视频展播活动。无论是参与短视频录制的同学,还是前来观看的同学,都被这种沉浸式传播方式深深感染。

博山区实验小学的范马博乐手持糖勺,在镜头前一边灵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糖画,一边认真说道:“老师教我的这些技巧,我练了好久才熟练。这手艺啊,得大家接力做才能留住它。”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吕雨泽揉制面团时,指尖翻飞捏出各式花样,他笑着感慨:“原来这面团在手里一捏一揉,藏着这么多门道呢!”活动后的调研显示,95%的参与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这次体验,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了。

这样的成长与感悟,在更多青少年身上悄然发生。张店区齐润小学的孙楚涵参与短视频录制时,为讲好“年味”故事,跟着老师查资料、做研学。一路探究下来,她由衷感慨:“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寻根之旅。”学生家长于彬涵看着孩子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结,喜在心头:“孩子讲解五音戏时,不只是简单展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熏陶。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这种“潮”不仅体现在线上的高热度,更转化为线下实践的强大动力。高青县制作的“压岁钱起源”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10万次,让年俗知识走进了更多人视野。淄川区一名小学生看完“炸肉蛋”短视频后,拉着姥姥的手说:“姥姥,视频里的炸肉蛋看起来好香呀,您能教教我怎么做吗?”就这样,孩子跟着姥姥一步步学起了制作“炸肉蛋”,把屏幕上这个带着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变成了厨房里实实在在的实践体验。

为何这些活动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市委宣传部文明培育科科长石学政给出了答案: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确实面临吸引力不足、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而淄博的破题之法,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用数字化手段赋能经典传播。淄博以青少年视角创作短视频,融入实地探访、情景演绎等形式,让他们能与管仲、晏婴跨时空对话,使“管鲍之交”“老马识途”等典故中蕴含的美德焕发时代新意。

作为一项始于今年3月29日的全市性活动,“与子同学·友善同行”短视频展播项目以短视频为“小切口”,采用“文明+互联网”的模式,巧妙融合齐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这种巧思融入五大主题板块设计中,鼓励青少年化身文化小使者,或演绎非遗习俗,或与历史名人“对话”。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140余期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00万次,让传统文化借力现代媒介变得可亲可感。项目更精心打造“寻着诸子的足迹”研学路线,将8处文化地标转化为沉浸式课堂,有效拉近了古今的时空距离。这一系列举措,精准破解了传统文化传播中“不活、不潮、不实”的痛点问题。

在淄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镜头捕捉传统文化魅力,以创意赋予传统新生命。一位家长说:“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本地风俗,他们的视角与讲述让传统文化传向各处,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这正是‘与子同学·友善同行’的意义。”

(全媒体记者杨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