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铅衣下的“接骨匠”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15公斤铅衣压肩,26年步履不停,在淄博市中医医院手足外科的诊室与病房间,陈树涛的身影永远步履匆匆。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医者篇章。

深夜的宁静常被紧急会诊电话打破。一次,5岁男孩小宇玩耍时不慎摔伤,右腕部严重骨折,X光片清晰显示断端错位明显。“医生,能不能不手术,孩子还小,我怕……”家长焦灼的眼神里满是担忧。陈树涛温和地回应:“别担心,我们会尽量采用最微创的方式,减轻孩子的痛苦。”为最大限度减少小宇的创伤,他毅然穿上重达15公斤的铅衣,第一时间在X光透视下开展闭合复位。

“孩子的骨骼娇嫩,我们得像修复艺术品般精心对待。”汗水浸透手术衣时,陈树涛仍全神贯注,最终通过手法复位结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成功让孩子免于切开手术。这样的“铅衣之战”,他每年要经历数十次。那件沉重的铅衣,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他用精湛医术与无畏坚守,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远离伤痛的天空。

骨盆骨折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创伤引发,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大切口、广泛剥离组织,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甚至可能引发感染、神经损伤等。而微创骨盆手术需在极小切口下,凭借精准的影像引导和精巧的内固定技术完成复位与固定,对医生的解剖功底、空间想象力和操作精准度要求极高。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陈树涛多次赴上级医院进修,自费购置专业书籍与学习课件。为吃透手术要点,他反复钻研解剖结构,用模型模拟血管神经走行,不断打磨操作细节。2023年,他成功独立完成微创骨盆复位固定术,患者术后3天便能坐起。截至目前,他主刀的70余例复杂微创骨盆固定手术,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同时,他主持开展科研课题《Infix 内置固定架在骨盆不稳定性骨折中的应用研究》,并积极撰写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树涛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经验与技术传授给年轻医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积极营造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每周二组织与山大二院联合查房,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病例讨论和模拟训练,鼓励年轻医生外出进修;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显微外科基本功和临床思维能力,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富有凝聚力的手足外科团队已然成型。

在骨科这片需要力量与精度的领域,陈树涛用26年光阴,诠释了何谓“妙手”与“仁心”。那件15公斤的铅衣,承载的是他对稚嫩骨骼的呵护;那些深夜的钻研,铺就的是通向微创精准的阶梯;那份毫无保留的传授,点燃的是团队前行的薪火。

“每块碎骨都连接着一个家庭”——这朴素的认知,正是他所有技术追求与忘我付出的终极坐标。

修复手足,亦是在修复无数人行走世间的力量与希望。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