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伊茂林
鲁公女是《聊斋志异》中生命力顽强的女性形象。从生前与张于旦的初见倾心,到死后以鬼魂之身相伴三年,再到重生后苦等十五年兑现承诺,鲁公女以跨越生死的深情、突破礼教的主动,构建了一个兼具古典浪漫与人性觉醒的文学符号。
深入剖析鲁公女的人物内涵,让我们不仅能窥见明清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也能看到普通女子对真情的追求,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关于真爱、自主和坚守的情感样本。
故事:跨越生死、突破礼教深情
山东招远有个书生叫张于旦,他三十多岁,生性疏狂,在寺庙里读书。当时,招远的县官鲁公是个外地人,他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特别喜欢打猎,姑且叫她鲁公女吧。
一次,张于旦在野外偶遇鲁公女,只见她身着貂裘,骑在马上,身姿轻盈,张于旦看了一眼就记在了心里。然而命运弄人,不久,鲁公女突然离世,这让张于旦有点崩溃。
鲁公因家乡遥远,只好将女儿的灵柩寄放在张于旦读书的寺庙。张于旦每天在鲁公女灵柩前上香,像对神明一般虔诚。一天,张于旦像往常一样挑灯夜读,不经意间抬头,竟看见鲁公女含笑站在面前。她轻声对张于旦说:“被你的深情打动,前来与你相会。”
这样过了三年,鲁公被罢官,他连运送女儿灵柩回乡的钱都没有了,想就地安葬又苦于找不到墓地。张于旦得知后,诚恳地对鲁公说:“我家在寺庙附近有块薄田,愿安葬贵府千金。”张于旦全力帮忙操办了鲁公女的葬礼。鲁公离开后,张于旦和鲁公女的鬼魂依旧恩爱如初。
一天夜里,鲁公女偎依在张于旦怀里泪流满面,她说:“我们的恩爱时光就要画上句号了,我即将托生到河北卢户部家。十五年后的八月十六,我们相会。”
张于旦回到住处,将约定的日期记在墙上。一天,他梦到一座宫殿,殿中坐着一位如菩萨般慈悲的人,那人对他说:“你心地善良,可惜寿命不长,我已为你求得了增寿。”梦醒后,张于旦发现自己身体强健,胡须也逐渐变黑、脱落,面容变得像十五六岁的少年。
十五年的约期已至。张于旦来到河北,找到了卢户部家。此前,卢公夫人生了个女儿,长大后聪慧美丽,许多富贵人家前来提亲,她都一一拒绝,她说自己前世与张于旦有约定。
家人一算张于旦的年纪,笑道:“傻丫头,张郎怕是年过半百,说不定早不在人世了。”可卢家小姐心意坚定。卢公便叮嘱守门人,若张于旦来访,不要通报。
张于旦来到卢家,被拒之门外。卢家小姐以为张于旦负约,茶饭不思。卢公担忧女儿,也想见见张于旦是何许人,便在郊外假装偶遇。见到张于旦后,卢公发现他竟是个少年,就回家告诉女儿。卢家小姐满心欢喜,却发现张于旦与想象中的模样不符,她伤心落泪,埋怨父亲骗她,过了两天竟香消玉殒。
当晚,张于旦梦到卢家小姐前来,哭诉说:“只因你模样大变,我们竟当面错过。我已忧愤而死,请你速到土地祠为我招魂。”张于旦惊醒后赶忙前往卢家,得知卢家小姐刚刚去世。他将梦境告诉了卢公,卢公依言招魂。不一会儿,就见女儿苏醒了过来,卢公为二人举办了婚礼。
解析:重生是主动争取的结果
鲁公女从生前的率真娇纵,到死后的深情执着,再到重生后的坚定成熟,每一次变化都反映出对真情的坚守和对命运的抗争。
鲁公女出身官宦之家,按常理应是被礼教束缚的大家闺秀,可她偏偏带着一股不受约束的野气。见张于旦青年才俊,她主动攀谈,谈笑风生,毫无少女的羞怯。有一次,张于旦随口说:“看见你这般仙女般的身姿,真让人埋怨自己没有福气与你相配。”鲁公女直爽地回答:“您说错了,如果您把这份心意赠予我,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她简直就是个敢说敢做的野丫头。这种不拘礼教的做派并非蛮横,而是源于对真诚的本能追求。
鲁公女的生命停在了十七岁,死亡没有隔断她的情感,反而让她的深情更显执拗。她的鬼魂第一时间找到张于旦,坦然说明“妾已鬼矣”,却又执着地要求“愿侍左右,以报知己”。此后三年,她夜夜与张于旦相伴,讨论诗文,提醒张于旦“君前程远大,宜自爱”。鲁公女明明已是鬼魂,却比活人更懂得守护的分量。
鲁公女更动人的是她的清醒,她知道人鬼相恋不是长久之计,便主动谋划未来。鲁公女告诉张于旦,自己死后会投生到河北卢户部家,让张于旦“努力功名,待我长大,当以礼聘”。鲁公女的这份规划带着对现实的认知,只有让张于旦摆脱穷书生的身份,只有自己获得自由的真人身份,他们的感情才能被世俗接纳。这种深情中的理智,让鲁公女跳出了传统志怪中鬼魂惑人的套路,反而像个为爱情奔走的实践者。
鲁公女的重生,是她主动争取的结果。重生后,她褪去了少女的娇憨,多了份历经生死的干练。此时,张于旦已年近五十,而她刚满十五岁。面对卢家的犹豫,她没有被动等待,而是直言“张公即妾前生夫也,今当还归”。这份主动认亲的勇气,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堪称惊世骇俗。此时的鲁公女,早已不是当年的野丫头,而是能为自己的情感掌舵的成熟女性。鲁公女生前敢爱,不计门第;死后敢守,不畏阴阳;重生敢认,不惧非议。她的“情”带着清醒的执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如何去争取。
蒲松龄塑造这样的形象,是借人鬼之恋的外壳,歌颂一种超越世俗、跨越生死的真挚情感,暗藏着对女性主动性的肯定。在爱情与命运面前,女性不必是依附者,完全可以是独立的掌舵人。
启示:深情从来都是与勇气共生
鲁公女的动人之处在于,她用一生甚至两世证明,真正的深情,从来都是与勇气共生的。
鲁公女的情感绝非转瞬即逝的激情。生前与张于旦初见倾心,这份情愫并未因死亡中断,她以鬼魂之身相伴三载,将爱慕沉淀为相濡以沫的默契;死后托生卢家,她带着前世记忆苦等十五年,即便被家人嘲笑仍痴心不改。这种从初见倾心到生死相守的长情,是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社交软件的“滑动匹配”让情感变得廉价,新鲜感耗尽即分手的逻辑冲淡了承诺的重量。鲁公女的故事则说明了长情的本质,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在时间流逝中主动选择的坚守;不是对完美关系的幻想,而是接纳生死相隔、身份变迁等考验后的不离不弃。这种情感观提醒当代人,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慢下来的耐心,需要扛下去的勇气,需要在平淡与变故中始终珍视灵魂契合的初心。
鲁公女的形象始终在“情”的纯粹和“勇”的决绝中延伸。“情”是她一切行动的原点,这份情感无关门第、无关物种、无关年龄。这种不掺杂质的情感观提醒我们,情感的核心应是我与你的灵魂吸引,而非我与你的条件匹配。
鲁公女的“勇”是她守护“情”的独特方式。她的“勇”体现在三重突破,即突破礼教束缚、突破生死界限、突破现实阻碍。这种“情勇共生”的关系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亲密关系中,许多人因害怕受伤而压抑真情,因顾虑世俗眼光而放弃所爱,因缺乏对抗现实的勇气而将就、妥协。鲁公女则证明,深情和勇敢从来不是对立的,唯有敢于为爱打破桎梏、直面困境,才能让真情不被辜负。鲁公女的形象打破了女性只能被动等待的传统印象,展现出主动争取、敢于承担的主体意识,这与当代女性追求情感自主、人格独立的诉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在这个强调效率、结果的时代,鲁公女的故事提醒我们,情感的价值不在于瞬间的热烈,而在于长久的赤诚;亲密关系的意义不在于完美的匹配,而在于主动的坚守。最后,我们以这样的判词结束对鲁公女的讲述:
朱门有女韵如兰,早谢琼姿锁画檐。
魂逐青灯萦故梦,情牵赤子越重滩。
三生石上盟言浅,再世尘中笑靥寒。
一缕香魂终化蝶,清风送过月轮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