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三足树墩凳,黑铁山起义的见证者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5版:A05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耿雪

编者按: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通过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激发新时代爱国情怀,本报与淄博市博物馆联合推出“追寻革命文物 聆听红色故事”系列报道。报道以革命文物或红色展览为载体,讲述一段历史,展现一种精神,让人们缅怀英雄,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在淄博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一件看似普通的三足树墩凳静静伫立。它高55厘米,通体被岁月浸润出沧桑之感,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正等待着向来访者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日前,记者走近这件革命文物,在泛黄的史料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述中,揭开了它背后惊心动魄的红色往事。

珍贵的三足树墩凳

“看这树墩的三条腿,其实是天然形成的分叉,它不是什么名贵木材,却比金银更珍贵。”在淄博市博物馆《红色淄博》展厅,讲解员陈秀君指着展台内一个圆形树墩说。

据介绍,这件文物原位于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太平村,1982年被市博物馆收藏。陈秀君的声音带着敬意,“作为黑铁山起义的亲历者,它见证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一群爱国志士曾围坐在它的面前,擘画着抗日武装起义的蓝图,展现了淄博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担当。”

三足树墩凳的故事,还要从那国破家亡、血雨腥风的年代说起。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起了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日军的铁蹄很快便踏遍华北大地,大片国土沦落到日本人手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节节败退,许多爱国志士忧心如焚,时任长山中学校长的马耀南便是其中一位。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姚仲明以教员身份来到长山中学。在马耀南的密切配合下,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传授开展敌后游击战等知识,一大批抗日救亡的进步力量逐渐聚拢在长山中学的周围。当年11月,红军干部廖容标、赵明新相继来到长山中学,四人组成党小组。为了迷惑敌人,学校开办了民众夜校,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抗日积极分子前来,成了培养起义骨干的课堂。

“这棵树墩就是天然的‘会议桌’。”陈秀君指着三足树墩凳说,“当时他们开会时大家就围坐在树墩前,笔记记在烟盒、纸片上,生怕留下痕迹。”

黑铁山上的呐喊

1937年12月下旬,日军渡过黄河,分两路南侵,一路进攻济南,一路直逼周村。12月24日正逢长山东关大集,日军调动两架飞机进行空袭,驻守长山一带的国民党军队仓皇逃窜。中共山东省委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立即行动,起义地点定在长山九区的黑铁山。

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三人先行一步,带领六十多名“大褂子队”(即穿长衫的教师和学生)来到黑铁山脚下的太平庄(现太平村)安营扎寨。马耀南回到家中,安顿好一家老小后,又寻访马汉三等亲友,动员他们为武装起义筹枪弄款、共同抗日。一个星期后,马耀南带着所筹枪款来到黑铁山,与大部队会合。

1937年12月27日夜,起义部队集合在太平庄学校院子里,姚仲明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宣布:“同志们,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的武装队伍成立了!咱们的番号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这声音如晴天霹雳震撼长空,吸引了无数革命志士纷纷走上杀敌保国的第一线。这支军队迅速发展到30多个中队、近6000名战士,为民族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抗日将士为了体现起义队伍的钢铁意志,遂将铁山冠以“黑”字,这便是“黑铁山”“黑铁山起义”两个名词的由来。

不屈的民族脊梁

1939年7月21日,马耀南率部队夜宿桓台牛旺庄,由于汉奸告密,他们被日伪军包围。突围时,马耀南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他的两个弟弟马天民、马晓云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成了当地传颂的“一马三司令”。后来这支部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足树墩凳,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人,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围着树墩议事的夜晚,永远不要忘记黑铁山上那声唤醒民族的呐喊。

“每次有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我都会提出‘为什么他们宁愿付出生命也要战斗’的问题。”陈秀君说,“孩子们亲眼看着革命文物,围着树墩听革命故事,能更形象、深刻地唤醒他们内心的民族情感,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