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期,炎热未退。8月11日中午时分,周村区青年路街道希尔顿国际广场建筑工地,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人们陆陆续续走进工地的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点休息,这里不仅备有解暑的绿豆汤和西瓜,还有周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带来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漫画手册和清凉礼包。
周村区以全市“调解服务进工地”试点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在园区、企业、工地探索建立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点(站),打造“一站式”劳动保障法律服务平台,着力实现“小事不出站,维权就地办”。目前,周村区已建立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点(站)90家,在建工程项目实现动态全覆盖,2024年国务院欠薪平台线索量首次实现负增长,2025年平台线索量同比下降33.3%。
“服务点帮我们农民工不出工地就能解决维权难的问题,还提供了防暑物品和急救药品,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服务点内,来自河南的木工师傅刘强一边翻着手册一边夸赞。
四川籍农民工李兵的烦心事,就是在工地门口的服务点解决的。
今年4月,家中突发急事,急需返乡的他要求结算全部工钱,却因“未到结算期”与工地发生纠纷。一筹莫展时,工地门口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点的公示牌让他看到了希望。一个电话,周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迅速上门调解,当天下午,李兵就拿到了部分工资,剩余款项也在次月顺利到账。“真没想到,一个电话,工地门口就把事办了!”李兵感慨道。
为了提升服务点(站)调解能力,周村区印发了服务点(站)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进。每个服务点都做到“三保障两到位”,即悬挂统一标识牌、公开张贴7项核心制度、规范一套问题处理流程,确保有固定场所、有专人负责、有制度可循,日常隐患排查和问题解决及时到位。
针对比较集中的农民工维权难点,周村区多措并举确保维权渠道畅通。在工地显著位置公示挂包责任人姓名电话和劳动监察投诉举报电话;创新推出“安全帽维权联系卡”,印着周村区劳动监察大队服务二维码的卡片张贴在工人的安全帽上,目前已覆盖5000余顶,方便工人随时反映问题。
为了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周村区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各服务点劳动纠纷调解员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保证调解队伍直接下沉到各个服务点,现场调解劳资纠纷,特别是优先解决工资发放问题,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截至目前,周村区累计培训劳动纠纷调解员、劳资专员1000余人次。
周村的劳动保障服务,远不止于解决欠薪问题。
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各服务点早早备足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和急救包,免费提供给需要的工友。服务点还成了“流动课堂”。“开工第一课讲清工资怎么算、合同怎么看,之后讲怎么保护自己,完工前重点提醒结清工资。”在大街街道一物料企业的服务点,工作人员小陈正给新进场的一批工人讲解“三课”内容。区里组织的“四送”(送法规、送政策、送培训、送案例)活动更是常态化,仲裁员、律师走进工地,用真实案例教工友们如何签合同、留证据、依法维权。
更让工友暖心的还有“预约上门”服务。工伤认定、劳动仲裁、监察等工作人员,只要接到服务点转来的农民工预约需求,就会主动“走下去”。“我腿受伤行动不便,一个电话,仲裁员就到家来了解情况,帮我办手续,省了不少路。”受伤工人老胡对此赞不绝口。这种“变坐等为上门”的服务模式,实实在在减少了农民工的奔波之苦。
从调解纠纷到普及法律,从高温关怀到上门服务。目前,周村区这90家扎根一线的服务站点,正用细致入微的行动,托举起农民工稳稳的幸福感,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着温暖的“周村力量”。
(全媒体记者张厚新 通讯员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