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山区腹地,辛泰铁路在群山环抱之中蜿蜒穿行,位于淄川区北牟村的四等小站北牟站,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8月11日8时30分,北牟站的行车室内已是一片忙碌。47岁的值班员代新永端坐于操作台前,目光如精准的雷达,在屏幕与控制台之间快速流转。27载光阴,从扳道员到值班员,北牟站的每一寸铁轨都熟识他的脚步。“客车7053次接近,1道接车”——指令沉稳有力,手起眼落,屏幕上的任何细微波动都难逃那双被岁月磨砺得格外专注的眼睛。
此时,站台上“00后”助理值班员马军的后背制服已被汗水浸染成深色。他身姿笔挺,目光灼灼,看向列车即将驶来的方向。当那列承载了半个世纪时光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缓缓驶出山间弯道,马军标准地做出接车手势,迎送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求学少年、务工乡亲、满载山货的农人……这趟被岁月包浆的绿皮车,早已成为群山血脉里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马军老家远在辽宁,初到北牟站时,他最深的印记便是偏远与寂静:从张店住处开车近2小时方能抵达,下班后更无市区那般与好友轻松闲逛的热闹,连饭菜口味也带着异乡的陌生。然而山风与汽笛声,渐渐成了他新生活的背景音。
11时10分,山风裹挟着另一声汽笛掠过站台。身披“好客山东·齐鲁1号”彩衣的“泰山黄河号”旅游列车驶过北牟,它连接着巍峨泰山与壮阔黄河口,是暑运炙手可热的风景线。一个奇妙的巧合是,当它下午返程时,总会与公益“慢火车”在北牟站短暂“相遇”。一列承载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一列奔涌着文旅融合的新浪潮,两列火车擦肩而过的瞬间,仿佛时光隧道在此打通,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场深情对话。
这座仅有10名职工的小站,实行四班倒工作制。暑运期间,山区湿热与陡增的客货列车,让每班2人日均接发30余趟的任务加倍沉重。然而,北牟站早已成为他们精心守护的第二个家。他们宿舍前的菜地里,辣椒红得耀眼、茄子紫得发亮,那是工余时间栽种的“幸福农场”;图书室里,技术规章与小说并排而立;健康屋内的血压计和药箱,默默见证着这群山里人的相互守望。
傍晚暑气稍退,代新永仍在行车室忙碌着。没有都市霓虹,只有大山的沉默与列车轰鸣作伴。北牟站站长顾子岳说,这里的每个人就像螺丝钉,拧在哪儿就守在哪儿。代新永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扎根于此,默默守护着钢铁动脉的安全畅通。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为暑运保驾护航,也让7053次公益“慢火车”的温情脉动与“齐鲁1号”旅游列车的时代强音,在大山深处共同奏响一曲和谐动人的乐章。
(全媒体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