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别让心里的“小剧场”耗尽你的能量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8版:A08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没有进行大量体力活动,却时常感到身心疲惫;夜晚躺在床上,白天的对话场景在脑海中反复重现,不断纠结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一项计划已久的事情,只因担心做不好会被嘲笑,最终选择拖延放弃。这些看似无迹可寻却持续消耗我们状态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内耗。它不同于体力劳动的直观消耗,更像后台持续运行的程序,在不知不觉中耗尽我们的精力。

心理内耗的核心,是个体与自我的对抗。许多人认为内耗只是想得太多,但从深层来看,其根源在于对自我的过度苛责。例如,在一次会议中未能发言,心理健康的人会告诉自己“没关系,下次做好准备即可”,而陷入内耗的人则会反复自我质疑:“我是不是太懦弱了?同事会不会觉得我很笨?领导会不会因此不重视我?”他们如同用放大镜聚焦自身的“不足”,执意要与那个“不够好”的自我争出是非对错。

另一种常见的内耗表现为“灾难化预演”。比如面对尚未开始的面试,有些人会在脑海中提前上演“紧张到忘词”“被面试官质疑”等负面场景,越想越焦虑,最终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90%的担忧实际上都不会发生,但我们却提前被这种焦虑情绪消耗了大量心理能量。

摆脱内耗,从无意义纠结到有选择地思考。需要明确的是,内耗的对立面并非停止思考,而是有选择地思考。那些能从容应对生活的人,并非没有纠结,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的思绪按下暂停键。以下几种经过心理学验证的方法,或许能帮助你从内耗中逐渐解脱。

将“必须”转化为“可以”。内耗者往往给自己设定绝对化的标准:“我必须做到完美,我必须让所有人满意。”但生活并非标准化考试,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尝试用弹性思维替代绝对化认知,例如告诉自己:“我可以尽力,但也允许存在失误;我可以被一部分人喜欢,也难免会被另一部分人讨厌。”这种对自我的宽容,反而能让人在面对挑战时更从容。

用行动打破纠结循环。当陷入“要不要主动联系朋友”“今天该不该运动”等纠结时,不必等待想清楚再行动,而是直接迈出第一步:拿起手机发一条消息,穿上运动鞋下楼走两步。心理学中的行动激活理论表明,行动本身就能降低焦虑感,很多时候,启动行动的瞬间,内心的纠结就已缓解大半。

为“心理小剧场”设定“时间视角”。当脑海中反复回放尴尬瞬间时,试着用时间尺度提问:“这件事在一年后,我还会在意吗?”多数情况下,答案都是“不会”。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关注度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别人早已忘记你说错的那句话,只有自己还在反复重播。这种“去中心化”的认知,能有效减少自我苛责。

与内耗和解,允许自己暂时不够好。值得注意的是,偶尔的内耗是正常现象,就像机器运转总会产生热量,每个人在面对压力、不确定性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心纠结。真正让人疲惫的,并非内耗本身,而是“因内耗而责怪自己”,既在纠结中消耗能量,又因“为什么我总是内耗”而焦虑,形成双重消耗。

因此,当你再次陷入过度思考时,不必指责自己“没用”,可以试着温柔地对自己说:“没关系,我只是暂时有点累了。先停下来,喝杯水,明天也不迟。”生活的智慧,从来不是与自己死磕,而是懂得在紧绷的时刻,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毕竟,我们最该温柔对待的人,正是自己。 (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