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临淄区朱台镇陈营村的阳光透过薄雾洒进庭院,村民王玉红正细心修剪着院门前的花草,家中老人坐在凉亭下和老邻居们拉着家常。放眼全村,环境卫生整洁,绿化带里草木葱茏,鲜艳的花朵点缀其间。王玉红指着眼前的联排新房笑靥如花:“以前三代人挤在老平房里,墙皮哗哗掉。如今用旧宅基地置换了这300平方米的新房,还给村里省出土地建产业园,咱住得舒心,钱包也越来越鼓!”
王玉红口中的“置换”,正是陈营村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这个曾经因老宅危旧、新宅难建、产业发展空间局促而陷入困境的村庄,如今通过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让村民安居与产业兴村同步实现。
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清晰界定“三权”边界:村集体牢牢守住所有权底线不动摇,农户资格权被赋予实实在在的“含金量”,而宅基地使用权则实现灵活高效流转。
面对53家厨具企业挤670亩土地上难以扩张的发展瓶颈,村党支部牵头将零散分布的老宅区集中整合,规划出95亩产业园区,引导家庭作坊“化散为聚”抱团发展。村民老张把闲置多年的老宅使用权转让给急需扩产的厨具企业,自家则用资格权置换到带小花园的新型住宅。“旧院变厂房,每年能收1万多元租金,新家亮堂又舒适,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老张算起幸福账。
针对13户无地可批的村民,村里创新推出“旧宅+差价”升级置换模式。村民李强用自家400平方米的老旧院落补差价,置换到300平方米的精品新居。他满意地说:“面积看似小了,但户型更合理,水电暖一应俱全,品质提升一大截,还腾出土地给村里年轻人盖房,一举两得!”
建设新型住宅,品质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陈营村以打造“百年工程”为建设目标,村集体精准测算建材、施工等各项成本,积极引导“多户一宅”及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自愿参与建设。同时统一采用徽派建筑风格设计住宅,让村民住房品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整体升级。如今,村里的人居环境相关投诉率同比下降95%,改革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村民。
宅基地的成功盘活,不仅圆了村民的安居梦,更激活了产业兴村的一池春水。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整合建设的厨具产业园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质变,年产值已跃升至约2亿元。像王玉红这样的村民,将自家耕地集中托管给专业合作社后,转身就能进产业园务工,稳稳拿到“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的“双薪”。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2024年达到65.68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80万元,这些收入将被重点用于提升村民福利、完善养老服务等民生事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站在新居二楼的露台上,王玉红望着不远处正在加紧建设的9套二期住宅感慨万千:“以前总怕孩子嫌老家条件差,毕业后不愿意回来。现在村里新房不比城里小区差,而且厂子多了就业机会也多,养老福利也越来越好,年轻人都乐意回村扎根了!”
闲置土地活,村民生活好,产业发展旺。从安居梦圆到年轻人归巢,这场改革不仅改善了民生福祉,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全媒体记者崔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