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淄博援非医生的“生命远征”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5版:A05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7月15日至22日,张凯(左一)在“和平方舟”号医疗船上义诊。

2024年8月17日,张凯在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义诊。

□全媒体记者 董振霞

“又是忙碌的一天。”当地时间7月7日傍晚,非洲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国家医院,从内镜室走出来的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张凯疲惫地伸展了一下手臂,在他及当地医生助手的共同努力下,为了完成22例气管镜手术,他已不吃不喝在内镜室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

当地时间8月12日早晨5点,与记者连线的时候,在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这个来自中国淄博的白衣使者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在奔忙。从2024年1月4日离开家乡那一刻起,他与同行的10名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员一起,跨越山海,面对落后的医疗条件、陌生的疾病谱系,用仁心医术为坦桑尼亚的普通民众点亮了生命之光。

这次跨越万里山海的无私援助,是医生张凯的职业长征,也是淄博援非医生的“生命远征”。

10秒抢回一位患者的生命

“到非洲的第二天,我们就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在与本报记者连线时张凯说,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旅程,坦桑尼亚时间2024年1月5日,他们安全抵达了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为尽快开展工作,1月6日,我们与第26批援坦医疗队进行了工作交接。”

随后,张凯就一头扎进了医院。在坦桑尼亚,他的工作岗位在穆希比利国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这里患者很多,我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张凯说,连1月8日他援外期间的第一个生日,也是在紧张忙碌中匆匆过去了。

ICU常常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和急救情况。一天早晨上班,张凯刚走进病房,就听到有护士大喊“emergency(急救)”。张凯急忙跑过去,原来是医院接收的一个破伤风气管插管的病人,病情突然加重。

张凯赶到病房的时候,病人的情况已十分危急。“当时,病人突发喘憋加重、心率增快、指脉氧下降,呼吸机报警潮气量只有10ml左右。我用听诊器听诊,病人双肺呼吸音听不到。”张凯说,多年的医疗经验告诉他,这次病人的突发状况,可能是气道痰液阻塞引起,需要用吸痰管紧急吸痰。

这时,意外发生了,吸痰管在气管插管内怎么也下不去。冷静分析病人情况后,张凯戴上无菌手套,拔除了病人的气管插管,立刻为病人更换了新的气管插管。

救治过程不到10秒钟。更换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稳,心率、指脉氧和呼吸机潮气量也都逐渐恢复正常。全程目睹张凯救人全过程的当地医生、ICU病房主任Baraka竖起了大拇指。

救治结束后,医生们检查拔出的气管插管,管内发现有约五厘米的痰痂已完全阻塞管腔,再不进行紧急救治,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10秒钟,张凯跟时间赛跑,抢回一条生命。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病区。

义诊救助重病的贫困少儿

工作连轴转的同时,张凯所在的中国医疗队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各类形式的社区义诊活动,为当地小学的学生提供免费健康检查与咨询服务。

“在一次义诊活动中,我们救助了一名8岁的当地贫困儿童,至今,孩子的家人还对中国医生心怀感激。”张凯还记得,2024年2月3日,中国援坦医疗队全体队员到坦桑尼亚菩提国际学校进行义诊时发生的事。

那天,查体工作一开始,张凯就发现了一名患肺炎的小学生,他当即给出了治疗方案。“查体发现的问题不少,很多患病孩子得到了帮助。”张凯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义诊过程中,一名患有先天性脐疝的小学生,一直躲躲闪闪十分害怕见人。

经过交流,张凯得知,孩子名叫路易斯,当时只有8岁。“因家中贫困没有条件治疗,当时孩子病情十分严重,我们义诊时,他的先天性脐疝已发展成巨大腹壁疝,孩子腹部高高隆起像抱了一个足球,严重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张凯说,为了让小路易斯尽快得到治疗,中国援坦医疗队决定全体队员共同承担孩子的医疗费用。得知小路易斯的情况后,正在当地施工的中铁建工集团也送来了慰问金。

有了医疗费,小路易斯很快就顺利进行了手术治疗。在中国援坦医疗队专家和当地医生的配合下,小路易斯怀里的那颗“足球”终于消失了。小路易斯的身体也逐渐康复,很快就重新回到学校开始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现在,不少像小路易斯这样,在中国援坦医生救助下重新回到校园的非洲孩子也成了中非友谊的使者,他们心里的中国就是爱的使者。

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非的医疗工作繁忙、劳累,但又快乐着,看着一个个病人在自己的救治下恢复健康,张凯十分欣慰。

不过,他跟他的中国援坦医疗队同事们还在谋划和实践着一项更伟大的事业。张凯说:“在坦桑尼亚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工作期间,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并面向当地医务人员系统开展业务培训和临床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中坦医疗合作深入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为当地医院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项工作看似寻常,但难度不小。“我根据当地医疗技术短板和重症医学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临床教学与业务指导。”张凯说,在重症监护病房,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结合典型病例与实际操作,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

在一场手术过程中,他完成深静脉置管操作手把手教学;在一次救治后,他对当地几个医生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临床操作培训……他还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在当地医生中开展了好多次呼吸机临床应用与管理讲座,帮助当地医护人员系统提升了重症患者救治与管理能力。

现在,穆希比利国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里,许多操作规范均采用中国模式,而淄博医生张凯的创新性技术更是为这一模式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里,张凯成功开展新技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国援坦医疗队抵达坦桑尼亚的时候,这项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但在坦桑尼亚却是空白。张凯利用手术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新技术现场培训。

这场在坦桑尼亚首次应用的新技术救助了一位群众,也在当地医疗界引起了震动。“这项技术相较传统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定位精准、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多重优势,特别适用于重症及长期气管插管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张凯表示,手术在纤维支气管镜实时引导下进行,有效减少了术中误伤气管后壁、大出血等风险,这非常有利于非洲民众的救治工作。

为推动这项技术落地,张凯积极与坦桑尼亚当地医生协作,制定手术流程、翻译操作规范、培训本地医护人员,并在每台手术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通过实际操作与技术讲解,帮助当地医护人员掌握该项技术,提高对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能力。截至目前,张凯已顺利完成30余场现场教学,30多个病患因这项新技术受益,取得良好临床效果,而这项新技术也填补了坦桑尼亚在这个领域的医疗技术空白。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在坦桑尼亚,许多疾病的诊治常常依赖于医护人员多年的临床经验。而在ICU这样的重症监护环境下,患者往往面临多种并发症的挑战,需要更多专业的诊治手段。”张凯说,面对疑难危重病人,为了提供更好的诊治,他还积极利用微信及远程会诊平台,与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各专业专家展开跨国合作,实现远程多学科协同诊疗,为坦桑尼亚ICU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支持,不少患者跨国救治后重获新生。

以张凯为代表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用“技术援助+能力建设”的工作模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医生“敬业、仁爱、奉献、共享”的职业精神和高度的国际责任感。

援外医疗在淄博市第一医院有着光荣的传统。1964年8月,第一支中国医疗队赴桑给巴尔进行医疗援助。1968年3月,山东省向坦桑尼亚派出的第一支援助医疗队,就是由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外科医师赵景浩担任医疗组组长。截至目前,我市共参加了省26个批次援外医疗队员的选拔工作,先后派出援外医疗队员38人,其中援坦桑尼亚34人、援塞舌尔3人、援汤加1人,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交付的援外医疗任务。目前,淄博市第一医院共有11批医疗队伍12人次医疗专家奔赴援外一线,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受援国的青睐。

跨越山海,万里守护,淄博医生的“生命远征”还在继续。

大爱无疆,致敬每一位万里远征的淄博援非医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