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工匠课” 激活传统产业人才引擎
日期:08-13
今年4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琉璃热成型技能竞赛在淄博赛奥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西冶工坊)举行。参赛选手李大喜回忆起当天的比赛场景,仍难掩激动:“炉火熊熊燃烧,参赛者各展其能,紧紧抓住琉璃从液态到固态稍纵即逝的瞬间。吹、拉、塑、捻等技艺齐上阵,琉璃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工艺品,现场可谓精彩不断。”
一场竞赛,锤炼了真本领,掀起一股学技比武的热潮。“这场比赛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也促进了选手间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它将背后的制作过程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了淄博琉璃的浴火淬炼之美。”李大喜说。
这是博山区打造“工匠学院+创新联盟”双轨协同机制,助推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落地场景。“传统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抓手。博山区依托陶琉工匠学院,建设了‘工匠学院+创新联盟’双轨协同机制,发挥培训、竞赛、交流、创新等作用,以人才驱动提升产业水平。”博山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唐磊说。
唐磊所说的这个陶琉工匠学院到底是什么?
2024年7月,博山陶琉工匠学院正式成立。点燃更多人心中关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光”,是陶琉工匠学院建设的初衷。成立之初,这个专业型的人才培育平台就目标明确:为广大陶琉从业者搭建起学习交流、技能比武的舞台。唐磊说,工匠学院要做的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既懂传统又通现代的复合型陶琉工匠人才。
在近日举办的一场技能培训班上,博山陶琉工匠学院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数百位陶琉从业者和工贸学校师生共上一堂“工匠课”。现场,齐鲁工匠张道勇、山东手造工匠文静以亲身经历讲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次培训非常实用,既教会我们如何创作兼具传统意境与现代感的作品,也让我们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希望在窑火与匠心的滋养下,博山能生长出更多属于陶琉产业的新可能。”工匠谢婷婷说。
成立一年有余,这个平台正通过各种落地场景,将“工匠启蒙课”开进车间、开进校园、开进企业,在推动博山陶琉技艺的传承和进步上持续发力。
4月24日,一场高技能人才创新联盟交流座谈会在博山陶琉工匠学院举行,博山区30余位陶琉大师、工匠围坐一堂,围绕产教融合与行业发展展开深度探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齐鲁大工匠孙云毅在现场点出:“陶琉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工匠学院+创新联盟’的模式就是想打通教、学、产、研的堵点,让大师、工匠的手艺有传人,让院校的智慧能落地,让传统产业长出新翅膀。”
今年以来,这样的交流座谈会已经举办了2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去年11月,在陶琉工匠学院的基础上,博山区总工会又建立了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联盟,成员由区内30余名全国和省市级陶琉行业劳模工匠组成。联盟在陶琉工匠学院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师带徒”“传帮带”发展,开展技能培训、示范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工匠学院到创新联盟,双轨协同机制为人才培育筑牢双重保障,让更多产业工人有了从“工”到“匠”的蜕变。工匠学院成立以来,博山区4人获评省级工匠(大工匠),3人获评省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个人,4人获评“淄博(金牌)工匠”,6对师徒获评市“名师高徒”。“博山区总工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打造陶琉特色品牌,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传统产业在传承匠心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唐磊说。
(全媒体记者赵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