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球,易学又欢乐,健身交友两相宜。”上周末,淄博高新区火炬公园内的几处球场上人声鼎沸,球拍击球的“啪嗒”声此起彼伏。刚参加工作的市民陈颂对记者说,对于这项运动,自己虽是刚入门,却已十分着迷。
近年来,匹克球运动在淄博迅速兴起,从社区公园到专业场馆,从休闲娱乐到竞技比赛,这项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特点的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也为城市体育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从“小众”到“蹿红”
凭借“易上手、强互动、轻对抗”的优势,匹克球运动在淄博的热度逐渐升温,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爱好者自发组建了交流群,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在这股热潮的背后,淄博市匹克球协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协会通过赛事组织、培训推广和资源整合,让匹克球在淄博这座城市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2024年8月,在山东省体育局、淄博市体育局的支持下,淄博市匹克球协会正式成立,成为推动淄博匹克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协会成立之初,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协会负责人刘学忠回忆道。协会通过举办体验课、公益推广活动和社区趣味赛,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爱好者群体。
为了让匹克球运动更具竞技性和观赏性,协会积极筹办各类赛事。截至今年7月,市匹克球协会举办赛事活动已达23场,逐渐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赛事体系。目前,协会已培训基层教学人员1000余名,全市匹克球运动爱好者突破5万人。
“我们力求夯实基础,扩大匹克球运动在淄博市的普及范围和爱好者规模,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路径。”刘学忠说。
跨越年龄的社交运动
在淄博高新区朱家庄国际艺术村,65岁的退休教师张桂兰最近一直在练习发球技巧。“我原先喜欢打乒乓球,后来接触到匹克球,一打就停不下来。”张桂兰表示,匹克球上手快、趣味性强、场地更小,对跑动能力的要求不高,“特别适合我现在的年龄和身体状态。”
据了解,由市匹克球协会发起的“教师先锋计划”,通过“理论+实战+防护”的结合课程,为30余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充电”。“我们要把匹克球打造成‘社交新风尚’,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通过匹克球运动找到共同语言。”市匹克球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的运动解剖实验室,市匹克球协会技术骨干正通过生物力学分析软件,为师生演示握拍角度与击球力量的关系,随后的实战教学中,学生们在“发球-截击-扣杀”的连贯动作中体验运动科学的魅力。“我们计划探索匹克球课程开发与校际联赛合作,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运动选择。”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人说。
“我们希望匹克球不仅是娱乐,更能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刘学忠说。赛事体系为这项运动搭建起“骨架”,学校、社区、俱乐部等多元推广路径,则是密布其间的“毛细血管”。市匹克球协会不仅为市民提供匹克球教学场地和服务,还与淄川区曜华小学等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开设匹克球兴趣课和教学公开课,推进体教融合。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7月27日,由省体育局主办的2025年山东省匹克球城市挑战赛在日照开赛,吸引了全省16个地市的12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赛场上,淄博市代表队尽显黑马实力,队员们凭借默契配合与稳定发挥最终获得亚军,进一步激发了淄博匹克球爱好者的运动热情。
“比赛不仅能提升选手的水平,也能让匹克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刘学忠表示,下一步,市匹克球协会将继续积极推动更多社区、学校、企业建设匹克球场地,并计划与周边城市联合举办“鲁中匹克球巡回赛”,加强跨地区交流,并通过赛事经济、体教融合与品牌塑造,赋能城市发展。
匹克球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扎根城市角落,又能登上竞技舞台。更重要的是,天然的社交属性让匹克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友善与信任的载体。当运动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它不再只是健身选择,更成为市民认同感与城市软实力的“温度计”。
从一项运动到一种体育文化现象,匹克球契合着淄博这座城市的气质与魅力。当运动的欢笑回荡在街头巷尾,体育文化的活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匹克球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媒体记者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