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正午的阳光炽热而耀眼。在桓台县少海街道东城社区,楼房外墙上新安装的管道闪闪发亮,成为小区改造的最好见证。这个由54个小区组成的社区,90%的房子为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成,20户或40户的“迷你小区”散落街巷,星罗棋布。曾经困扰居民的电路老化、管道锈蚀、供气难题,如今正在被一一解决。
记者来到东城社区的大桓九宿舍楼,走进单元门,楼道里的水泥地面被擦得发亮。这个建于2000年的小区共有2栋住宅楼、40户居民,虽然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却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的环境。“小区卫生全靠居民自发打扫。”居民王辉告诉记者。
去年,该小区面临供水管道改造的难题。锈蚀严重的老旧管道导致频繁停水,公摊水费居高不下。更棘手的是,部分居民房子已经出租,对改造持观望态度,其他住户也对改造效果心存疑虑。
56岁的王辉,是大伙选的楼长,也是社区志愿者。每天吃完饭,她就揣着改造方案往居民家跑。对租房户,她帮着算“长远账”:“管道改好了,房子好租也值钱。”对担心施工的老人,她拿着图纸跟老人解释:“都是正规队伍施工,出问题随时找得到人。”最终改造方案顺利通过,她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盯着施工,没多久,清澈的自来水就重新流进了家家户户。
这样的案例在东城社区并非个例。“去年有一个老旧小区自来水改造项目,每户需缴纳2500元。小区老党员迅速召开会议,组织大家共同探讨并制定了改造方案,3天便完成集中收款。”东城社区党委书记耿彬介绍,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得益于网格员和志愿者的长期宣传浸润,居民从“等靠要”的心态转变为主动共担责任的意识;楼长志愿者、老党员等社区骨干凭借日常积累的威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少海街道云涛社区,治理创新还在向更细微处延伸。社区2024年通过“众议众筹”解决110余个难题后,又将服务延伸至楼道灯维修、水龙头更换等“小事”。社区党委组建的“云涛盛唐”公益服务队,为老人、困难家庭等提供免费检修服务。居民通过微信报修,服务队便上门解决。服务队成立5个月来,完成21次志愿服务,满意率达100%。
“改得顺,靠的是‘筹队伍、筹智慧、筹保障’这三招。”桓台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云艳介绍,桓台县通过构建“银龄先锋+众议众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向社区拓展、作用发挥朝社区聚焦、精准服务往社区延伸。
据统计,桓台县已建立起由140名退休干部担任网格党支部副书记,1410名老党员出任楼长(单元长),68名老干部进入业委会的一支强大的银龄先锋志愿者队伍,并成立了48支“六员共助”银龄服务团。组织各社区明确年度重点攻坚项目,102名老干部主动认领、靠前参与攻坚项目41个,并发挥住建、城管、审计等业务部门退休干部专业力量,对“众议众筹”项目进行审核把关、给予专业指导,保障项目高效推进、资金合理使用。
通过“信用+”激励机制,近600名老同志成功提升了信用评级,其中35人更是达到了最高信用等级。“积分奖励固然好,但最关键的是发挥了余热,能让邻居们住得安心舒适,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荣获“AAA”级信用等级的王辉,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全体银龄志愿者最纯粹的初心。
桓台县聚焦供需精准匹配,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精细化推进工作,通过构建“众议众筹”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充分激活红色楼长、单元长等基层志愿者的能动性。如今,以“银龄先锋”志愿者为支点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桓台县各社区多点开花,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焕发出“逆生长”的蓬勃生机。
(全媒体记者董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