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这片兼具农业禀赋与工业基因的土地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百年发展史,恰如一部浓缩的城乡变迁史:从1929年“福春恒”蒸汽机轰鸣中产出的第一袋面粉,到如今数字化管控的黑牛全产业链;从水力碾盘破碎花生的老油坊,到全球领先的香菇菌棒智慧工厂——现今的淄博正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传统农业,用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在淄博,每一粒小麦的蜕变、每一头黑牛的成长、每一朵香菇的绽放……都凝结着从“汗水农业”到“智能产业”的跨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代代淄博农副产品加工工人用智慧和汗水,将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让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连接城乡、融合工农的重要纽带。
破局 粮油加工的工业化启航
蒸汽机碾碎千年石磨,“统购统销”孕育产业雏形。走进张店区的老油坊博物馆,静静陈列的水力碾盘无声诉说着农耕时代粮油加工的原始图景。“那时的老油坊,一是没有电,二是动静太大,一般都建在村外。”山东百食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广社的回忆,勾勒出传统加工业的艰辛与局限。在完全依赖人力和自然力的年代,粮油加工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直到机械动力的出现才迎来转机。
1929年,商人张孟丞以超前的眼光创办“福春恒”面粉公司,蒸汽机的轰鸣首次打破人力畜力的局限,拉开了淄博现代粮油加工业的序幕。这是淄博历史上第一次将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标志着传统农业开始向工业化生产迈进。虽然当时的设备还比较简陋,加工能力有限,但这一创举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浪潮席卷粮食领域。1961年,张店面粉厂建成投产时,淄博面粉日产量已达47万公斤,是1949年的18倍。“为了适应非农业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张店区建立面粉厂。”通过原淄博面粉厂副厂长李荣玉的讲述,仍能感受到当年“为工业筑基”的紧迫感。这一时期,淄博先后建立了5家国营面粉厂,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更结束了粮食加工不能自给的历史局面。
与此同时,粮油加工体系也在不断完善。1950年成立的张店群益油坊经过多次改制,最终注册“第一店”食用植物油商标,与“云海”面粉共同构成计划经济时代粮油保供的“双子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粮食行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按计划调配保障民生。这种集中统一的经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活力,但为工业化初期的粮油加工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产业生态。1979年以后,粮食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议价粮、食品、饲料等经营业务迅速发展。1988年,淄博面粉厂为扩大生产,从瑞士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然而,在生产线调试阶段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几次投料,面筋值一直达不到标准。”李荣玉回忆,“外国工艺师发现我们用的是存了几年的陈化粮,粮食蛋白质已经流失。”这个小插曲生动反映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标准的首次碰撞。在更换新粮后,生产线终于顺利运转,推动“云海”面粉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淄博粮油品牌化经营的先声。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村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粮食加工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开始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山区建起了果品加工厂,马踏湖的“苇帘”甚至出口到了日本。这些新兴业态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续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展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广阔前景。
崛起 全产业链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提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淄博积极响应,结合实际整合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推动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龙头企业培育等措施,淄博逐步构建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框架。“当时出台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让小农经济与统一大市场融合起来。”原市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道出了这一战略的初衷。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1997年成为淄博乳业的发展元年。“得益”“绿赛尔”等品牌相继成立,喝牛奶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2003年,得益乳业淄博高新区工业园竣工投产,日产500吨乳品的产能推动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与此同时,汇源果汁在沂源诞生,海达食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兔肉加工出口基地,淄川区七河村的农民建起生物科技公司,与外国人做起了蘑菇生意。“1998年开始种蘑菇,1999年就向韩国出口菌棒。”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苏耜同回忆创业历程时表示,“效益不错,就顺势把产业做大了。”
其中,高青黑牛的育种故事尤为精彩。2003年,高青县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成功培育出第一代高青黑牛。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一品种被科技部认定为高端肉牛新种质。“目前存栏500头,已繁育新一代黑牛64头。”高青黑牛中芯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育种场场长肖超柱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如今,黑牛产业已成为高青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集群。“前端养殖、中端屠宰、末端销售,形成完整闭环。”山东博悦和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杨毅德表示,正在建设的无菌化屠宰车间将使产业链更加完善。
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则以数字化重构黑牛产业链。“数字化搭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行政总监包信峰说。目前,纽澜地已进入全国37个城市480家盒马门店,实现了黑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乳制品细分领域,淄博企业同样表现亮眼。位于沂源县鲁村镇的阳春三月乳业投资过亿元建设智能化羊奶产业园,董事长束红生从营养学角度分析说:“羊奶脂肪粒只有牛奶的1/3,消化时间40分钟,更契合国人体质。”而山东悠乐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酸奶粉、益生菌等产品,公司销售经理刘学鹏介绍:“我们的发酵剂供应全国,并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展现了淄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多元化格局。
跃升 数字时代的产业新生态
走进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科研中心,面包的香气扑面而来。实验人员正记录各种面包制品的发酵、烤制参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家从桓台县第二面粉厂起步的企业,已开发近200种专用粉。“公司正针对东北水饺、西北牛肉面等开发地域性产品。”副总经理张莹介绍。2025年成立的苏州分公司,标志着企业从生产商升级为面粉解决方案服务商,实现了从卖产品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饲料行业则演绎着资本赋能的故事。山东邦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年的小公司起步,2022年10月19日,邦基科技成功登陆A股,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淄博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第一股,也是山东本土畜禽饲料第一股。目前,该公司在东北、西南等地建立多个生产基地,董事长王由成表示:“新建一个生产基地大概需要1亿元到1.5亿元,资金压力比较大,走向资本市场之后,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向全国重要的养殖省份发展。”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形态。2019年,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全球首家香菇菌棒智慧工厂。“自动化使效率提高4倍,成本降了30%。”苏耜同介绍,企业还建立了食用菌种质资源基因库,破解了品种依赖进口的难题。创新的“国内发菌、国外出菇”模式,让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的“智慧工厂+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万多农户增收。
在博山区池上镇,桔梗产业同样精彩。博山桔梗产业协会会长王建军自豪地说:“保鲜桔梗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达80%,我们掌握了定价权。”2024年,该产业总产值达2.4亿元,出口额1.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马踏湖畔的草苇编产业则搭上了电商快车。“产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龙图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巩玉霞正规划着转型升级,“要融入场景化体验,吸引设计师共创。”目前,桓台县起凤镇草苇编产业年产值近亿元,带动4000人就业,年产量260万件,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生机。
在果品加工领域,飞龙食品与江南大学联合研制酵素产品,尊海食品则开发出果蔬脆系列。截至2024年底,淄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7家,营业收入528.39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32.81亿元,增幅6.62%,增幅居全省首位。数字农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正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百年风云激荡,淄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每一次蝶变,都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从“面袋子”“油瓶子”的保供使命,到黑牛、菌棒等特色产业崛起;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到数字化驱动的全球贸易,这条富民之路印证:当传统农业插上工业化翅膀,当乡土资源遇见现代科技,广袤田野便能生长出无限可能。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淄博农副产品加工业正以全产业链思维,继续书写“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崭新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拓者与后来人必将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乡村振兴的万家灯火,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全媒体记者李群 王晓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