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绿色打底 金色续航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第A03版:A03       上一篇    下一篇

图①:每年都有数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原山开展科普研学。 徐梦琪 摄

图②:在原山林场,优质侧柏林与石灰岩山地共生,被称为“中国北方石灰岩山地造林侧柏模式林分”。 高志远 摄

图③: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成为绿色天然氧吧。 李雷 摄

□全媒体记者 胡文

在鲁中山区的群山褶皱间,藏着一部跨越68载的绿色史诗。1957年,当第一支造林队伍踏足原山时,这片4.5万亩的土地上,岩石裸露如疮,森林覆盖率不足2%,风过处只见尘土,雨落时尽是浊流。原山人以镐为笔、以汗为墨,在67个村落交错的山岭间,将侧柏、松树、槐树的绿晕染至94.4%的覆盖率。从“不毛之地”到年固碳1万吨、释氧6000吨、滞尘6万吨的“生态堡垒”,原山的蜕变,既是一部石缝中扎根的奋斗史,更是“两山”理念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

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响彻神州,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林,正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多元姿态,续写着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镐头磨秃了三代,胶鞋穿烂了百双,才让侧柏的根扎进石缝。”8月4日,在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里,82岁的第一代林场职工徐念庆在“百人传水”的主题雕塑前伫立良久。他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大伙儿肩上扛着树苗,腰间系着杂粮窝头,在石窝中栽下一棵棵幼小树苗的场景。1963年,19岁的他跟着老场长上了山,白天上山植树,晚上几十个人挤在场部的破庙里。随着造林的地点越来越远,他们就在林区搭窝棚、住石屋、打地铺……

生活再苦再难,原山林场人都咬牙克服。石灰岩山区的造林难,难在“土比金贵”。一场暴雨,会把好不容易积攒的薄土冲得精光。据统计,土层在30厘米以下的薄土层占了原山林场造林地面积的60%以上。除了缺土,山上还缺水。对于下雨,林场人可谓是又爱又恨。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大伙儿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不下雨不栽、不连阴天不栽、不下透地不栽”的造林原则。每逢雨季,别人都是赶紧往家跑,而林场人则是每人发一块塑料布上山植树。

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此后二十余年的光阴里,原山第一代造林人踩着雨水上山,顶着寒风归家。日子依旧清苦,可他们心里燃着一团火——把树苗塞进石缝。树苗没辜负这份炽热:一寸寸扎根,一寸寸拔节,荒坡终被葱茏覆没,秃岭被绿阴收服。横跨30多公里的原山林场,像一道绿色绵延的屏障,默默守护着淄博大地。

当绿意铺满山岭,时代的浪潮已悄然将新的考验送至面前。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雷激荡,原山林场成为淄博首批“事改企”试点单位。这群一辈子与树为伴的务林人,为了护住林子、养活家人,硬着头皮走出林场闯市场。他们贷了款,一口气办起十几个副业,可终究缺了经商的门道,大多经营不下去。到1996年底,林场背上了4009万元的债。值此危难之际,孙建博临危受命,接掌场长重任。

“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能永不褪色。”目睹前辈种下的森林与职工困境,孙建博坚定信念,带队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创办集团发展生态旅游、园林绿化,让林场人吃上“生态饭”,实现“保生态”与“保民生”统一。1996年至2011年,林场还按照组织要求,接管代管4家濒临绝境的困难事业单位。秉持“进了原山门,就是一家人”理念,原山林场创新提出了林场保生态、集团创效益、公园创品牌的“一场两制”发展模式,一步步化解职工身份多元化、重新安置岗位、盘活闲置资产、偿还欠债等诸多矛盾,在全国4297家国有林场中率先实现了山绿、场活、业兴、人富,被树为全国林草系统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山林场各项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2016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2018年,成为中央国家机关党校首批12家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挂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原山分院、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原山分校,每年接待全国的学员约10万人次。2025年以来,以森林“四库”建设、林草无人机应用、国有林区高质量发展等为主题的20多个国家级培训班在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开班。

当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到1.89亿元,原山已不仅是“绿岭”,更是一座多维“绿色银行”。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高玉红表示,2025年是原山林场承担的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全国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胜之年。原山人将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全面推进现代化林场建设和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

“爷爷辈的镐头,父辈的铁锹,如今轮到我的无人机了。”林场第三代职工张烁操控着无人机,屏幕上跳动着每片林子的实时数据。年轻的研究生、大学生用卫星遥感监测森林资源安全,用红外相机探寻野生动物足迹,林区的环境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科技正为这片山林注入新的生命力。

几代原山人坚持“科学营林”,他们按立地条件“开方”,做好抚育管理,侧柏、油松茁壮生长,加强珍贵乡土树种培育,黄连木、杜仲、毛梾焕发新的生机。2024年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原山林场共有128个科,448个属,810种植物。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原山林场内现有野生动物1184种。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

如今,立于主峰远眺,原山的绿意已铺成壮阔的海洋,不同年代栽种的林木如年轮般层层铺展。风穿过68年树龄的侧柏,发出深沉的回响,那是时光的絮语,也是三代人用生命刻下的绿色誓言——在这片曾被断定“永远长不出好树”的土地上,希望正像年轮一样,一圈圈向外生长,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