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娇娜:真正的情义不是等价交换的算计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A07版:A07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伊茂林

读《聊斋志异》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名特别好听,甚至今天看来依然很时尚、很有时代气息,比如婴宁、葛巾、锦瑟、聂小倩、白秋练等。这些好听的名字,往往不是狐女就是花精,都非常可爱。可见,蒲松龄老先生用这些好听的名字寄托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喜爱。今天要说的这位,名字也相当好听,她叫娇娜。

《娇娜》讲述了书生孔雪笠与狐女娇娜之间跨越人妖界限的知己之情,是《聊斋志异》中动人的情义典范。这一篇好像在回答一个千百年来似乎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粹的友谊?《娇娜》超越男女情爱,无关人妖之别,危难时相护、平淡中相知,以性命相托,以真心相待,写出了知己之情的珍贵。

故事:跨越人妖的生死情义

孔门后裔孔雪笠是一位书生。这位孔生因家道中落,投奔表亲不成,流落到浙江省天台县。当地乡绅皇甫公子听说孔生有才学,便邀请他到家中担任教书先生。相处中,孔生发现皇甫一家虽然和善,却透着几分神秘,府中从无外人到访,家人行踪飘忽不定。

有一天,孔生忽然患上怪病,背上生了个碗大的恶疮,疼痛难忍,吃了多种药都没效果。皇甫公子焦急万分,说自己的表妹娇娜能治这种病。不多时,来了一位十三四的少女,眉眼灵动,顾盼生辉,她就是娇娜。娇娜看了看孔生的病情,便取出金针在疮上刺了几下,又取出药末敷上。针刺毒疮,本来是很疼的,但孔生被娇娜的美丽吸引,竟忘了疼,甚至希望娇娜多扎几针、多在身边站一会。几天后,孔生痊愈,他对娇娜非常感激。

此后,孔生对皇甫一家的了解越来越深,他得知皇甫一家原来是狐族,娇娜是皇甫公子的表妹,也是狐类。孔生虽然感到吃惊,却因感念皇甫一家的善待,感念娇娜的救命之恩,他并没有感到害怕或抵触,反而与他们愈发亲近。

然而,好景不长,皇甫一家遭遇天雷劫,空中雷声轰鸣,闪电四起,正是针对狐妖而来。皇甫公子惊慌失措,对孔生说:“您能帮帮我们吗?”孔生也不知该咋办。皇甫公子说:“你若肯相助,就紧紧抱住我的表妹娇娜,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松手。”望着空中逼近的雷电,孔生虽然知道很危险,但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突然,只听得空中霹雳一声炸响,皇甫一家现出血狐原形,蜷缩在地。孔生紧紧抱住娇娜,任凭头顶响雷滚滚,闪电燎到肌肤也不肯放手。天雷见孔生以凡人之躯护妖,心也软了,自言自语了一句:“算了吧,饶过你们。”

雷声渐歇,劫难平息。娇娜在孔生怀中瑟瑟发抖,她见孔生为救自己而被雷火灼伤,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此时的娇娜已许配表兄,她含泪对孔生说:“您对我的救命之恩,我终生难忘。我们虽无姻缘,但我愿意与您兄妹相称。”听到这里,孔生心里难免有几分惆怅,但他也知道娇娜是狐类,不能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皇甫公子感念孔生的恩义,便将妹妹阿松许配给了孔生。

孔生与阿松成婚,日子倒也安稳。数年后,孔生偶遇娇娜夫妇,他们已生一子。两家时常往来,如同至亲。有一天,娇娜的儿子被恶狼追击,孔生奋不顾身驱赶恶狼,救下了娇娜的儿子,自己却被恶狼咬伤,不一会儿竟因伤势过重而停止了呼吸。娇娜急忙跑过去,看着已断气的孔生,她像做人工呼吸那样,把自己口中的一颗仙丹慢慢用舌头送入孔生的口中。几分钟后,孔生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孔生望着娇娜,满眼深情地说:“你真是我的再造父母。”娇娜莞尔一笑,对孔生说:“遭遇雷劫时,你舍身护我,你有难,我哪能坐视不管?”

从此,孔生与娇娜各自安好,两家情谊绵延数十年。

解析:人间最本真的情与义

《娇娜》以人狐交织的奇幻故事,构建了超越世俗伦理的情感,包含着作者蒲松龄对人间“情”与“义”的思考。

孔生投奔表亲无果,被狐族化身的皇甫公子收留。这里描述的狐族,并非单纯的虚构,而是作者突破礼教束缚的情节设计。皇甫一家虽为异类,但皇甫公子的慷慨、娇娜的果敢、阿松的温婉,丝毫不比世俗社会的人差。

娇娜的出场具有戏剧性。她以金针疗愈孔生背上的恶疮,既显医术高超,又露天真灵动,既有婀娜少女的柔美,更有临危不乱的胆识。这种表现在雷劫中达到顶峰,当皇甫一族现出血狐原形,是娇娜的镇定与孔生的勇毅形成共振,让“人护妖”超越了物种对立。

孔生与娇娜初见时,虽然毒疮疼痛难忍,但孔生竟忘记了疼,进而对娇娜心生爱慕,在后续相处中升华为知己之情。娇娜许配表兄后,孔生虽有惆怅,但也坦然接受。雷劫中,他舍身相护,并非情爱驱使,而是出于一种大义。这种情感在结局处得到升华,孔生为救娇娜之子被狼所伤,娇娜以真丹渡其还魂,将最初的医患之恩、中间的患难之情,最终凝结为超越情欲的生死之义。蒲松龄刻意回避了世俗的姻缘圆满,让两人各有归宿却情义绵延,是对“情不必拘于形”的深刻诠释。

故事中的雷劫耐人寻味。天雷本是天规的象征,却在孔生的凡人之躯前退却,暗含了作者真情战胜天理的信念。娇娜作为狐女,既能悬壶济世,又能吟诗作对,寄托着作者“才情超越种族”的理想。

更值得关注的是故事对“义”的诠释。孔生落魄时,皇甫公子不以其贫贱而轻慢;皇甫一家遭难时,孔生不以其为妖而不管;娇娜对孔生,更是“报德莫如救死”的极致体现。这种双向奔赴的道义,是作者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曰”的形式,有这样几句简短的评论:“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腻友,这真是点睛之笔。比起世俗的婚姻美满,那种超越身份、跨越生死的知己情谊,才是最珍贵的。《娇娜》的魅力,就在于写透了人间最本真的情与义。

启示:情义从来不是等价交换的算计

娇娜与孔生构建了一种超越情欲的知己之情。他们之间有救命之恩的感激,有危难相护的义气,有谈诗论文的默契,始终保持着精神层面的纯粹联结。娇娜与孔生的相处之道提醒我们,真正的亲密关系未必需要一纸契约的绑定,灵魂的契合与精神的共振,或许能更持久。尤其在婚恋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故事中“不恋其色,而重其情”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情感本质的视角。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仍是危难时的担当、平淡中的懂得。这种超越占有欲的情感智慧,对缓解当代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和控制欲,具有积极参照意义。

人妖殊途是故事的核心冲突,却被娇娜和孔生的相处彻底消解。孔生明知皇甫一家为狐族,仍以真心相待;娇娜虽为异类,却以仁心行医、以大义报恩。这种无视标签、只问本心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虽不再面临“人妖之隔”,却仍被地域、阶层、职业等标签所困,形成无形的偏见壁垒。当孔生在天雷下紧抱娇娜,以凡人之躯对抗天规对异类的摧残时,他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狐女,更是对“偏见即恶”的反抗。这与当代社会追求包容、反对歧视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娇娜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消灭差异,而在于承认差异的前提下,依然能看见彼此的善良和大义。

孔生冒死护妖,娇娜舍丹救人,都是出于“义”而非“利”。当“利益交换”成为人际交往的潜规则,娇娜与孔生之间“非功利性的互相奔赴”,便成了珍贵的精神参照。真正的情义,从来不是等价交换的算计,而是“你有难时,我必挺身而出”的本能。这种超越利益的道义感,正是维系社会温情的重要纽带。三百年后的今天,娇娜的形象依然鲜活,因为她代表着人们对理想关系的向往,这种理想关系是无关身份的理解、不分性别的尊重、超越功利的情义。最后,我们以这样的判词结束对娇娜的讲述:

幽院仙踪伴月移,眉含星露韵如丝。?

金针暗度沉疴去,浅笑轻开宿念离。?

雷劫肯将身相护,丹心终以命相贻。?

尘缘各自分襟后,犹有清风系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