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少年王照宇和他的“故乡拼图”

日期:08-04
字号:
版面:第A04版:A04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照宇(左一)展示他的村庄记录(资料图)。

王照宇捐赠的珍贵老照片。

王照宇捐赠的老账册。

□全媒体记者 董振霞 通讯员 王克军 杨舒婷

8月2日上午,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的农田里,滚滚热浪浸湿了农人的衣衫。

一片曾是三圣村旧址的玉米地里,痴迷于历史研究的原三圣村少年王照宇正蹲在地头一棵大杨树下,用相机记录着这里的变迁。2017年,山东省启动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历经多年奋战,全省60万滩区群众都有了安稳的家。王照宇家也从黄河滩区搬入了镇上的新居,开启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家搬走了,可王照宇却始终牵挂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我们从黄河边搬走了,日子久了,三圣村也会从地图上彻底消失。我得将三圣村记录下来,让后人们知道村里的历史。”在17岁的少年王照宇心里,这里有他的成长故事。

一个关于重绘“故乡拼图”的计划,开始酝酿成形,并最终成就了少年的青春梦想。

旧账册里的商贸江湖

“您这旧账本咋卖?”2023年春末,王照宇在县城旧货市场的地摊前停住了脚。一个小摊上,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听到他问,摊主热情地招呼:“别看这册子破,意义却不一般呢!”

他好奇地蹲下身,拿起旧册子翻了两页。“三合堂”“高苑县”“银洋叁元”……这些模糊的字迹像钩子,瞬间勾住了他的目光。

买下这本旧册子,王照宇研究了一番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它捐给国家。

在高青县档案馆,王照宇捐赠的这本旧账册引起了轰动。馆里的工作人员围过来,越看越激动。“这是民国钱庄的账册!在高青县是很少见的!”原来,账册里记载着1927年到1935年间,高苑县、青城县的商号往来情况。

每一笔记录都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录和历史。“德顺号”的棉布、“永和堂”的药材、“福兴栈”的粮食,一笔笔交易勾勒出鲁北平原的商贸网络。

为了破译这些“商贸密码”,王照宇成了高青县档案馆的“常驻民”。他对着《青城县志》里的商号名单,逐字比对账册上的毛笔字,有时一个模糊的“釐”字(旧时货币单位),就得查半天资料。

“有一天,看着‘青城县至滨州商号,银洋二十元’这句话,我突然明白了它背后的含义。”王照宇说,“那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旧时的商人牵着马走在黄河边的情景,那种感觉太奇妙了。”

专家说,王照宇捐赠的这本账册极具史料价值,它填补了鲁北地区民国经济史研究实物的空白。这样珍贵的藏品,为什么愿意捐给档案馆?王照宇说:“它应该回家,让更多人知道咱高青这地方,以前也这么热闹过。”

烟盒纸上的小村地图

王照宇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藏品。小到一张旧图片,大到一个老物件,他都会仔细研究一番,而听村里老人们讲故事,更是成了他了解村庄历史的好方法。

三圣村搬迁前,他连续几天奔波在村里,仔细扒拉村民们丢弃的旧物品,有价值的就拍下来,有的还单独作了笔记。

“照宇,别折腾了。村都要没了,记这些干啥?”看到王照宇对丢弃的旧物品恋恋不舍,还不时拍照记录,有村民疑惑地问,劝他赶快收拾东西搬新家。

王照宇却只是笑,转头就会继续敲开下一户邻居的门。听老人们讲村里的故事,看老物件上留下的历史印迹,少年的心里有着浓浓的不舍。

他有个心愿,想在搬迁前,画一张三圣村的全景图,让黄河边的这个小村庄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里。这个计划,对17岁的少年来说,有点困难。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了,留在老人们记忆里的村庄故事,也像被黄河水冲刷过的河滩,早已模糊不清。

78岁的村民王胜清被他磨了三天,终于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我试试,老喽,记不清了……”老人颤巍巍地在纸盒背面画起来……

“这是村口的老槐树、井台边的石碾……”画着画着,他突然停住笔,“不对,西头那户姓王,不姓张……”

王照宇蹲在旁边,一笔一划跟着记录。这张烟盒纸上的老地图,老人改了七遍,最后叹口气:“要是你老爷爷还在,他能画得比这清楚十倍。”

这句话如同鞭策,让王照宇加快了整理绘画的速度。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拿着烟盒草图,对照着其他老人的回忆,挨家挨户问:“您家以前在第几排?门口有啥记号?”

现在,这张几乎消失在人们记忆里的村庄平面图,已成了三圣村的又一件珍贵收藏品。它与标注着“村基占地78.1亩,耕地600亩”的新三圣村规划图一起,被收藏在高青县档案馆里。

少年笔下的这张图上,每一条线都牵着一个故事——老槐树下的乘凉、井台上的家长里短、黄昏里的袅袅炊烟……

老照片里的古村印记

从黄河滩上搬迁进了新社区,王照宇对旧村庄的研究仍没有结束。他挨家挨户找人讲故事,也从故纸堆里寻找线索。

一批有价值的收藏品一件件面世,小村庄的故事绵延不绝,让人惊叹又感叹。

“2022年冬天,我在一位滨州收藏家的朋友圈刷到一张老照片,心脏差点跳出来。”王照宇说,自己至今记得点开图片时的那种激动心情。屏幕上,恶狼般的日军宪兵正举着枪站在青城县一个大门前,而背景里,一座飞檐翘角的阁楼清晰可辨。这正是村里老人们念叨了一辈子的魁星楼(又名文昌阁)。

三圣村距离文昌阁不远,是村里祖祖辈辈好几代人的文化符号。王照宇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总念叨着“魁星楼上的铃铛能响半边城”,可没人记得那个建筑的原貌。

王照宇翻遍《高青县志》,关于魁星楼的记载,只找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文人祭祀之所”寥寥几笔。他知道,这座阁楼是高青县的一条文化根脉,“没了它,咱们高青的故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为了这张6cm×6cm的照片,他攥着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坐了三个小时公交车赶到了滨州市。藏家起初不愿割爱,“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王照宇急得红了眼:“它更是俺家乡的根啊!您留着是张老照片,给了俺,能让历史活过来。” 最终,藏家被他说动,只收了成本价。

如今,这张极具史料价值的老照片,静静躺在高青县档案馆的恒温柜里。高青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着它感慨:“日军想留下侵略的记录,却歪打正着替咱留下了老建筑的影像。照宇这孩子,是把历史从时光里捞回来了。”

阳光下,王照宇的影子投在昔日三圣村的土地上。快门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黄河涛声。他知道,村庄会消失,但魁星楼的飞檐、账册里的银钱、烟盒上的线条,会在档案馆里一直“活”着。

编后:王照宇的故事,像一枚楔入时代缝隙的钉子,钉住了两种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城镇化进程中,那些被推土机抹平的不仅是砖瓦,更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载体;真正的历史叙事往往藏在民间,它们以账本、烟盒、老照片的形式,等待被有心人唤醒。

黄河少年王照宇的执着令人动容。当同龄人还在追逐短视频里的浮光掠影时,17岁的他蹲在旧货市场,一边破译百年前的“银洋叁元”,一边攥着零花钱盘算着如何赎回日军照片里的魁星楼飞檐,甚至用烟盒纸抢救即将消散的村庄记忆。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映照出的却是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和少年一代的文化觉醒。少年王照宇们收集的不是物件,而是一个地域的基因密码。

更可贵的是王照宇的历史观。捐赠账册时那句“它应该回家”,道出了文物最好的归宿,不是私人橱窗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回归公共记忆的河流。

当专家惊叹于旧账册填补了鲁北经济史空白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少年对历史的朴素敬畏。这种敬畏让他懂得,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无数个体对生活细节的忠诚记录。

迁建工程搬得动房屋,搬不动乡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少年笔下、镜头里,千千万万个“三圣村”正在经历重生。

如何让新时代的安居故事与古老记忆共生?或许需要更多王照宇这样的“民间档案员”——他们用青春丈量土地,用热爱缝合时光,最终让消失在黄河浪花里的村庄,以文化的方式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