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一场特别的讲解正在进行。
“小朋友,真有眼光!这件青釉莲花尊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7月27日,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讲解员李晓艺注意到来自青岛的小游客李馨安正专注地欣赏展品,随即热情地走上前去,主动讲解起展品的故事。小游客听得入迷,临别时拉着李晓艺的手合影,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淄博的服务真是做到了我们心坎里!”一旁的游客由衷赞叹。他们并不知道,这位讲解生动、情感真挚的讲解员,其实是淄博市委编办的一名青年干部。她和同事们组成的“编办红”志愿讲解服务队,正以专业和热情,生动演绎着“人好物美心齐”的新时代淄博故事。
故事,还要从2023年春天淄博因烧烤“出圈”说起。当时各地游客涌入,他们对淄博的陶琉文化很感兴趣,但陶瓷琉璃博物馆的讲解力量一时间难以满足井喷式的文化需求。市委编办作为机构编制部门,敏锐捕捉到这个城市发展中的“真问题”。
“大局上谋,小切口入,实干处行”,秉持这一理念,市委编办结合单位年轻干部多、学历层次较高的特点,迅速启动“传承陶琉记忆 讲好淄博故事”志愿讲解活动。一支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骨干的“编办红”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利用周末及节假日为八方游客提供免费深度讲解。这既是服务游客的应急之举,更是赋能城市发展的精准作为。
从幕后的“编办人”到台前的“讲解员”,身份的转变并非易事。“刚开始,确实感到无从下手。”志愿讲解员李锋坦言,陶与瓷的区别、各朝代器物特征等各种知识点十分庞杂,他的方法是下“笨功夫”,把高频问题当作“硬骨头”来啃,力求“嚼碎了、消化掉”,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
为啃下“硬骨头”,队员们下足了功夫:参加专业培训、请教文博专家、业余时间“补课”、查阅资料至深夜……在一次次实战中,他们从逐字背稿的紧张,蜕变为“分众化”讲解的从容,完成了从“门外汉”到“专业范儿”的转变。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服务超过560场次、560小时。
一次,几位天津游客听完讲解,得知他们是市委编办组织的志愿讲解服务队后,感慨地说:“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文物背后的历史,更是淄博这座城市的温度!”那一刻,李锋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这不只是一线志愿者的个人成长,更是一次政府职能的“沉浸式”探索。
“我们把每一次志愿讲解,都当作在博物馆群开展的一次沉浸式调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王志臣一语道破了这项“小活动”背后的“大逻辑”。
在一线,讲解员们切身感受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现状与效能。“优势力量如何科学布局?市场化资源如何更好链接?”这些在办公室里不易精准把握的问题,在一线变得具体而生动。“机关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李晓艺说,“这段经历,为我从事机构编制工作上了一堂宝贵的实践课。”
这些来自一线的“体感”和“真问题”,被系统地梳理、反馈,并直接“反哺”到机构编制工作中。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委编办牵头,精准优化了全市博物馆群“事业单位+集群式发展平台”的运行机制。这项改革,有效推动了市博物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等单位的集成发展,取得了较好改革成效。
从一次志愿服务,到一场体制机制创新,“编办红”的故事,打通了“发现问题—反哺决策—推动改革”的闭环,让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动态匹配。
“‘编办红’的到来,不仅缓解了高峰期的讲解压力,更以饱满的热情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弘扬了‘志愿淄博’服务精神,增强了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宣教文创科科长张鸣对此赞不绝口。
这支流动的红马甲队伍,是“志愿淄博”建设的生动缩影。
“志愿讲解的过程,是个人、集体与城市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的过程。”王志臣表示,“干部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提升,单位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我爱淄博,我在淄博,我是淄博人’的主人翁精神成为了全体编办人的志愿共识。这充分证明,机关党员干部有能力、有基础、有本领在‘五个淄博’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化、规范化、实效化建设,拓展创建‘编邻共享课堂’等更多服务品牌,组织编办干部更好、更多、更深地参与到热爱淄博、服务淄博的实践中去。”
从一个展厅到一座城市,从一次讲解到一场改革。一抹“编办红”,如温润的瓷器,在时光的打磨中,展现出赋能城市发展的独特光彩,为“五个淄博”建设持续注入着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创新力量。
(全媒体记者王傈 通讯员杨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