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初中地理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淄博高新区第一中学,杨修志老师带领教育科研团队,十五年如一日,专注于初中地理结构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见证了这一教学模式如何从理论到实践,逐步走向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墙上挂着标注详尽的地图,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教具模型……走进淄博高新区第一中学地理教研室,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团队成员们常齐聚于此,围绕教学方案展开热烈探讨。
“我们发现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够记住大量的知识点,但缺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更难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决定从结构化教学入手,破解这一难题。”团队负责人杨修志表示。
经过深入研究与实践,团队成功生成了“织网·成模·知行”的结构化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织网”,即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进而形成面,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其次,要引导学生“成模”,形成地理思维模型,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方法。最后,要注重“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一理念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杨修志介绍道,“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形成思维模型,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内容设计上,团队构建了“二维·三类”的结构化教学内容体系。“二维”指的是从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核心素养两个维度出发,分解出一系列子概念,以便进行知识架构。这一设计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三类”则是以地理知识体系、核心任务、生活中现实问题为主题,统整地理概念,形成知识图谱。这一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内容重构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团队成员王老师表示,“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提炼出了五种结构化教学策略,包括情境问题化、问题协作化、知识结构化、地理实践化和思维可视化。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情境问题化策略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协作化策略则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知识结构化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认知;地理实践化策略通过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思维可视化策略则通过图表、模型等工具,将抽象的地理思维过程具体化、可视化。”团队成员张老师表示。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团队还总结出了“导—探—构—迁—结”五步课堂模型,以及涵盖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新闻解读的四种实践活动教学模型。这些模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路径和方法指导,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十五年不懈努力,学校在初中地理结构化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可,包括省市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著等,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学校负责人张晓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创新、务实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完善地理结构化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全媒体记者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