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民
家里有一箱小人书,搬过几次家,家中曾进过水,但这一箱小人书并未因此遗失或受损。在我心中,这些保存了几十年的小人书,虽然“小”,分量却很重,内涵“大”得不得了。它们启迪了我对画画和写作的热爱,引领我逐渐走上了创作之路。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鲜有电视机的年代,小人书成了无数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的小人书往往由著名画家或美术工作者绘制,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排版简洁。无论是武侠传奇、英雄事迹、反特破案,还是改编自中外名著的故事,都被绘制得栩栩如生,每幅画面都让我如痴如醉。
受这些小人书的影响,我经常描摹小人书中的人物、风景。不仅如此,我还用纸盒自制放映机,模仿《侦察兵》小人书,将自编自绘的《家属院侦察记》连环画套在两根转轴上,放给小伙伴们看,深受他们欢迎。这种创作形式虽简单,却很锻炼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后来,我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艺术创作,并攻读了不少艺术设计书籍,绘画、摄影技能也在工作、生活中得以施展,作品还参加过省级展览。
在写作方面,我深受小人书里简洁有力、直击人心的文字启发,开始学着用生动的语言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心中的感情。我先尝试创作简短诗歌,接着写散文、随笔等。令我欣慰的是,一些习作有幸在报刊发表或获奖。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迷恋小人书离不开大人的指点。我的母亲是托儿所所长,她很善于引导我看一些小人书。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依偎在母亲怀里。煤油灯下,我看图,母亲为我读字,高尔基的《童年》连环画就有了另一层含义,变成了母亲用方言讲述的有声书。母亲一边讲,一边鼓励我要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畏艰难热爱读书。彼时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现在书房中堆满了各类书,但那些看过的小人书仍在我的记忆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一箱小人书仍珍藏在最安全之处。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童年,还是我走上创作之路的启蒙导师。小人书的魅力,或许正是在于它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世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天地。
我的侄女结婚时,我挑选了几本小人书作为结婚礼物之一,希望孩子能够了解长辈童年的读物和挚爱的“小伙伴”,更盼阅读的好习惯,在家族后代中薪火相传,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