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群
位于黄河岸边的青城,是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那里的人文景观,那里淳朴的烟火气,都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悠长。
结伴而行的高青文友张春雨,是地地道道的青城人。她的文学创作多以青城为背景,深情演绎这方土地的风俗人情、人间万象,有着黄河文化的独特韵致。青城是她的家乡故园,这里的古迹街道、商家店铺、老少乡邻都在她的心里,这里的历史典故、真人轶事都烙印在她的记忆里。青城是她作品的根基和源泉,是她人物塑造和感情抒发的起点和归宿。
游青城,必先参观青城文昌阁。文昌阁又名魁星楼,坐落在青城的核心位置,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地标性建筑。它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文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青城文昌阁。青城文昌阁为塔式,楼基为砖石结构,楼基以上为三重檐木结构主体。基座为正方形,基座下为十字形卷拱门洞,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楼底垂直交叉通过。
二百多年来,文昌阁历经时代更迭,多有损毁。几经修缮后,如今重现当年之风貌,目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青城“八景”之一“高阁晴霞”就是指文昌阁。
如今,初春晴空之下,文昌阁卓然而立,四通的拱门古朴坚固,高耸的楼阁、精巧别致的飞檐翘角、铜铃、小兽,使文昌阁显得庄重大气又不失文雅韵致。西南侧的街角墙壁设计成了温馨的打卡一隅,更添时尚气息。东南侧一面“福”墙很是抢眼,只可惜上午背光,不适合拍照留影。往东紧挨着的是青城名吃之一的“赵家面”所在地,生意十分红火。文昌阁西北角有一个开放的院落,是读书沉思或喝茶观景的好地方。院中有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有一口闲置的老井,阳光穿过树梢的空隙慢慢滑落,投下斑斑点点的光影。这一刻,仿佛时光有了踪迹,悄悄走来,轻轻远去。欲问几多陈年往事,欲寻几度斗转星移,却只有梧桐无言、老井不语。
文昌阁北门卖豆腐脑的老者今天不在,空气中仿佛还能嗅到一丝往日残存的嫩豆腐和肉汤芫荽的香气。文昌阁西北面那家吕姓吊炉烧饼店关门了,据说去了县城经营。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几根树枝从房顶上探出头来,似在与远道而来的我们打招呼。听张老师讲,青城的烧饼铺数不胜数,青城吊炉烧饼还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昌阁往西的一条街是最繁荣的,去年全县文艺展演就在此举行。欢快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劲爆的秧歌、技艺高超的龙狮舞恍如昨日,如今虽然不逢大集,街上仍然人来人往,锅碗瓢勺、衣服鞋帽、爆米花、糯米糖、肴鸡、酥鱼,应有尽有。说到面食,依然是水煎包、吊炉烧饼占主流。我们来到“徐氏煎包”门前,一个壮硕的中年男人正在往平底铁锅里摆包子,轻轻松松一手就抓四五个,整整齐齐、不稀不密把平底锅占满,然后拿铁舀子舀水加面搅成稀薄的面水,随意泼向锅里的包子。如此三番,但还要等上十几分钟才能出锅,我们等不及只好离开。我们来到“郭氏煎包”门前,先被一组雕塑吸引:硕大的铜色煎锅前,一个带着瓜皮小帽的男子一手握铲一手提着锅盖,聚精会神地看着锅里的煎包,对面一个小男孩穿着无袖布衫,腆着小肚腩叉脚而立,眼里满是期待。为了避免中午吃煎包时长时间排队等待,张老师果断买来了一大盘煎包。白白胖胖的煎包刚出锅,冒着热气,引得我本来不饿的肠胃咕咕叫了起来。我们每人一碗玉米粥配合着,吃得那叫一个舒服熨帖,我似乎明白了青城水煎包经久不衰的秘密。
吃饱喝足后,我们赶往城外的王氏老字号吊炉烧饼铺,每人买了一大兜烧饼。这里的烧饼是纯手工制作,用木头烧火上下烘烤而成,常常供不应求。王氏烧饼有两种,圆形的酥软,长方形的劲道,散发着面粉、麻汁、芝麻、五香粉的复合香气。
每次到青城,与高青文友郭明晓见面聊天是惯例,这次也不例外。我们的交往简单随性,我们仨先在古镇小广场上边走边聊,累了,就在汽车后座挤在一起。大家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聊天,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三点。
我们聊到读书,最大的共识是读书要读经典,要读自己喜欢的经典,不要强迫自己读不喜欢的书,白白浪费时间。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有吸收有摒弃,才能不断提高文学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青城一日,美景、美食、同道,春寒料峭迎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