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博山:“郝峪模式”点亮乡村振兴路

日期:02-26
字号:
版面:第A04版:A04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博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凭借别具一格的“郝峪模式”与积极主动的试点探索,博山区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致力于将丰厚的森林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为当地群众开辟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通途。

池上镇中郝峪村,坐落于博山区东南部,地处鲁山山脉东部支脉。全村总占地面积达2800亩,其中森林面积就有24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7%。全村共有113户人家,人口360人,是典型的山区村落。

近年来,中郝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投身于集森林旅游、生态休闲娱乐、森林食品体验为一体的森林康养经济建设,全力打造“康养+旅游”品牌,实现了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的完美融合,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为推动多元化发展,中郝峪村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幽幽谷公司),创新性地实施“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聚力打造“中郝峪幽幽谷森林康养旅游”项目,目前已建成幽谷仙境森林康养呼吸馆,形成约3公里的环形康养步道。

幽幽谷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赵胜建介绍:“我们精心研发特色森林食品,对板栗、桃花等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出‘大栗丸’和‘桃花面膜’等特色产品,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经过多年发展,森林康养基地已颇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郝峪模式’,并已在全国38个村落地生根,先后吸引省内外1000多个村前来中郝峪村学习考察。”幽幽谷公司还依托研学游、拓展游等定制化行程,打造特色乡村民宿,建设了103家高标准农家乐,统一管理标准,营造出整洁舒适、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针对林业经营存在的分散粗放、形式单一、规模经营难、增收难等问题,中郝峪村创新完善集体林权经营模式。进一步引导群众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公司或委托流转,由村民自发推选评估小组,对村集体固定资产、林地经营权、承包山经营权等资产展开全面清查与评估。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表示:“遵循入股自愿、投资自愿的原则,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村集体资产入股’等方式,按照村集体占股15%,113户村民占股85%的分配比例,对全村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所有村集体收入由股份制公司统一支配,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统筹优化整合全村资源,切实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通过实施集体林权股份制改革,多渠道盘活各类林业资源。2023年,中郝峪村实现年接待消费游客31.2万人次,综合性收入突破42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6.2万元。

今年,博山区坚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推广借鉴“郝峪模式”。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领域选取典型镇、村,以点带面,在全区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持续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拟选取博山镇五老峪、上结老峪等村作为试点推广单位。针对该片区林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坚持把林地流转作为盘活林业资源、强化集约经营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司+合作社+村民入股”的经营模式,全力提高集体林业经营效益。

“博山区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视作关键突破口,勇于创新承包经营方式,积极推广‘郝峪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亲身领略山林的自然之美;推进森林康养项目,为人们打造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同时探索林下经济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这些举措不仅充分挖掘了林业资源潜力,还使村民能够凭借林权股份参与收益分配,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博山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聪介绍。

(全媒体记者聂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