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哪吒2》的持续热映引起人们对饺子导演的关注,尤其他“弃医从艺”的经历和其母亲对他的包容引发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思考。那么,家长若想成功培养孩子,究竟是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放养”,还是应该精心规划“圈养”呢?
问题1:孩子是否应按父母意愿“子承父业”?爱不爱“父业”孩子说了算
电影《哪吒2》的大热让我们关注到该片导演饺子。饺子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爱绘画,本科学了药学专业,但毕业后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从事医药行业,而是“叛逆”地做起了动画。他的成功也让很多家长开始反思,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子承父业”?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该不该”,而是孩子到底爱不爱“父业”。当前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可谓用心良苦、无微不至,家长都希望一劳永逸地帮孩子铺好路、规划好,殊不知规划的前提是孩子自己的意愿。
“子承父业”承接的是父母对行业、对职业的理解,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但有自己人生的经验总结,还有打拼多年的人脉资源,这些对于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但是,对于不想从事该行业的人来说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子承父业”归根结底是承接了以父母经历和基本认知为背景,以父母意愿和价值观为标准的职业规划。
但是,就像哪吒说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父母要明白职业规划的主体是孩子,在规划前需要明确孩子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诸多内在因素,要了解孩子将来可能面对的选择环境和就业形势。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和意愿的前提下,做出的职业规划才能有用、有效,孩子后续才会积极主动地按照规划执行,否则,家长的一厢情愿往往换来的是孩子所谓的“叛逆”。而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叛逆”的过程其实正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成长课。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做好职业规划呢?首先,家长要认识到时代的不同。作为互联网一代出生的孩子,他们面对的竞争压力、就业环境和职场未来,与父母当年经历的完全不同,因此父母不能完全让孩子照搬照抄自己的成功模式。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能平等而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兴趣、想法和价值观。另外,规划宜早不宜晚。从孩子上中学,就要主动和孩子探讨关于职业和未来的话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点,并为孩子了解社会、增加阅历和认识职业或行业尽可能提供资源和途径。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明确自己的规划,甚至通过逐步试错,实现动态调整,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方向。
问题2:孩子可以自己的兴趣规划人生吗? 要有勇气把“兴趣”变为“志趣”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往往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发掘,离不开兴趣的指引和滋养。兴趣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起点和成就事业的沃土。人生规划要坚持兴趣引领,尊重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实现从发现兴趣、发掘乐趣到明确志趣的转变。
首先,发现兴趣,做到心无旁骛的投入。作家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和兴趣深度关联。真正的兴趣,源于对一件事情持续的热爱和坚持,源于内心驱动力,不因外界压力和诱惑而改变。真正的兴趣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能力禀赋以及内心世界直接关联,最能激发专注力量,让人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从十年磨一剑的“大国工匠”,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工作者,再到弃医从艺为《哪吒》创作沉寂十年的导演饺子,正是骨子里的兴趣,支撑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完成人生使命。
其次,尊重兴趣,滋养终身不渝的追求。兴趣最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培育人的专注品格、事业思维和奉献精神,对人生规划和个体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也要认识到,兴趣引领人生规划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带来直接的物质回报,也很有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职业和事业。这也导致当前兴趣培养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家长往往是“什么对升学就业有帮助就让孩子学什么”,兴趣为升学就业、行业发展、薪资水平、机遇风口等让步,真正的兴趣往往不被关注甚至不被尊重。其实,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找准孩子兴趣“长板”和事业发展的结合点。
再次,成就兴趣,共创宽松支持的氛围。兴趣需要被坚守,也需要被理解、支持和保护。兴趣引领人生规划,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造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提供宽松、自由、容错的环境。学校应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精准把握孩子身心特点和内在需求,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兴趣挖掘、人生规划”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准兴趣点和目标方向。社会应创造更宽容的环境、更完善的试错机制。家庭应拿出更大的勇气,支持基于兴趣探索人生规划,让更多孩子的“兴趣”成为一生的“志趣”,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从本质上看,完善规划、梦想成真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兴趣、尊重兴趣、成就兴趣的过程,从而将兴趣乐趣确定为毕生的志趣追求。若实现这种良性循环,会有更多像导演饺子这样的人才竞相涌现。
问题3:如果孩子对发展方向很迷茫怎么办?鼓励孩子从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准备比较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中国高中生想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在四国受访高中生中比例最高。但与其他三国受访高中生比较发现,中国高中生在了解自己的特长或擅长的职业、了解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了解职业的种类和内容、学习选择毕业去向时感到不安或烦恼的处理方法等方面,相对欠缺。尤其是“了解自己特长或擅长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种类或内容”两项,选择比例最低。这可能也是不少家长面临的问题:孩子虽然有成才的抱负、理想,但却没有明确的职业兴趣。这该怎么办?
我国高中生想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这是十分积极的职业价值观,而要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己特长或擅长的职业,则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在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之外,学校和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进行更多具体的生涯探索、体验,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校开设了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发展有实践性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但当前,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还主要是讲生涯规划的概念与一些大道理,学生也能说出一些大道理,但由于缺乏实际体验、探索,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教育要有效果,必须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探索。诚然,现在孩子们学业压力大,尤其是高中生忙于应付高考,没有更多时间了解有关职业发展的信息,而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去职业体验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事。事实上,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从小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属性、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素质的要求等。孩子们了解不同职业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不断加深了解的过程。
对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与个性化,这要求家校共育,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探索、发展机会,又鼓励、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孩子学会选择、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业、职业发展之路,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问题4:若孩子中途改变想法该制止还是该鼓励?应认真对待孩子的梦想
“妈,我不想上大学了,我要去搞电竞!”“我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主播!”当“‘00后’整顿职场”升级为“‘05后’整顿专业选择”,家长们的焦虑肉眼可见: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似乎对所有“不务正业”的东西都感兴趣,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甚至上了大学又要转专业。那么,孩子们的这些想法到底是一时兴起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家长的支持会不会变成纵容?反对会不会扼杀天赋?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试一试,答案自然会得出。
首先,当孩子想转专业或在就业初期想改变职业赛道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研究过目标专业的就业数据吗?”“能不能用现在的专业知识给新方向赋能?”“如果转专业不成功,你打算怎么办?”……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得知他们对新的职业兴趣是一时兴起还是经过深思熟虑。
其次,做孩子的“侦察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听一听目标专业的毕业生答辩会,了解该专业当前的研究方向,还可以让孩子搜一搜权威网站上的“某某专业劝退帖”,看看已选该专业的人在求学、求职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当然,最好能找到一些该专业的从业者,让“过来人”为孩子详细分析选择该专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后,家长可以作为孩子的“投资人”,签个协议。比如有个家庭就约定:支持女儿从护理专业转到兽医专业,条件是必须考取宠物营养师资格证。结果,女儿不仅转专业成功,还获得了动物保护组织年度志愿者称号。
与之相反,当孩子职业志趣发生改变时,家长切不可把职业讨论变成家庭辩论赛。“当初选计算机可是你自己同意的!”这种翻旧账式沟通,只会把孩子逼成“地下工作者”。另外,金钱支持也不等于情感认同,孩子更需要的是“我知道你在认真对待我的梦想”,而不是父母单纯地给自己打钱。
当下,一些高校正在给转专业“开绿灯”,让当初压分进校、服从调剂的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业不再是一条大路走到头的单行道,而是多维度、多方向的立交桥。所以,对于未来专业的选择,家长不必当“指挥官”,当个帮忙不添乱的“谋士”就可以了。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