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浅水之中潮湿地 婀娜芦苇一丛丛

日期:02-27
字号:
版面:第A09版:A09       上一篇    下一篇

▲ 芦花轻舞迎春到 (苗青 摄)

□巩本勇

“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烟。”

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的主要植物之一,大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的浅水区域,常常形成苇塘。有两千多条河道的马踏湖,生长着两万多亩芦苇,简直就是一个“芦苇的天地”。河道两旁芦苇生长得十分茂密,每一株都粗壮结实,就像江南修长的竹子。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绿色长城的环抱之中。若要把溜子(马踏湖区人们对一种小船的称呼)驶入横汊,就会有进入豆棚瓜架下的感觉。在此觅食的野鸭、苇雀等鸟儿会腾空飞起,尤其是苇雀,像是害怕苇秆上的小巢被拿掉似的,不停地惊叫。

芦苇在我国的种植历史相当久远,《诗经》里就有关于芦苇的记载。不过,在古代,短小的芦苇被称为“荻”,没有长穗的芦苇被叫做“薕”,初生的芦苇被唤作“葭”。在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里,芦苇虽算不上栋梁之材,但它的生命力极为顽强,繁殖速度也很快。芦苇一丛丛一簇簇,高达五六米,有着“第二森林”的美誉。

芦苇是马踏湖的主要特产之一,整个湖区有两万多亩芦苇。芦苇春天发芽,立冬前后收割。这时候虽也需要管护,却不像打理庄稼那般繁琐,施肥浇水都不必,只需拔掉芦苇地里生长的杂草就行,洼里人称之为“薅苇子”。这里的人们对芦苇有多种叫法:高且粗的叫大苇,矮且细的叫次苇,黄而小的叫黄苇,又矮又细像草的叫草苇,还有芟苇等。

到苇地拔草被称为“薅苇子”,这活儿主要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进行。

阳春三月,马踏湖的芦苇一节节拔高,鲜嫩的苇叶开始舒展。暮春时节雨水较多,芦苇已长到两米多高。芦苇地里有许多野生植物,像瓜拉秧、车辙子草、狗尾巴草、野豆子、菟丝子、茅草、白蓬草、青青菜、曲曲菜、灰菜等。其中有些藤蔓植物会顺着苇秆往上攀爬,把附近的芦苇紧紧缠绕起来,若不提前拔掉,就会把芦苇缠折。所以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苇地里拔草,我们这儿叫做“薅苇子”。

瓜拉秧,也就是萝藦,是湖区的一种野草,俗称姥娘瓢、地梢瓜等。这种野草一旦成熟,长长的藤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对生着若干个纺锤形像小瓜一样的果实。这种野草春天发芽,渐渐长出藤蔓,接着开花结果,九至十月成熟。芦苇、玉米这些植物为瓜拉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只要有一棵“瓜拉秧”,就会爬歪一大片芦苇。湖区人用芦苇编织苇箔,若芦苇弯曲就无法使用。当时,我们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玉米地和芦苇地里薅这种野草。这种野草不管是叶、藤,还是幼果、根,一旦薅断就会流出一种奶状的白色液体,粘在手上黏糊糊的,还很难洗净。

苇地里的曲曲菜、灰菜可是好东西,湖区人可舍不得扔掉。收工的时候,他们每人都会装一大兜带回家,拌一拌、蒸一蒸,再浇上蒜汁,比肉还香。

端午节前后,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到苇地打苇叶,回家包粽子。母亲的手很巧,能包出各种口味的粽子,全家人都抢着吃。小时候,吃粽子就像享用一顿美餐一样,别提多高兴了。

我经常跟着父母下坡“薅苇子”,小孩子嘛,总是人在这儿心在那儿,老是惦记着芦苇荡里的鸟窝鸟蛋。有一次,我和母亲到地里“薅苇子”,手和胳膊都磨破划伤了,就再也不想干了,跑去捉鸟,气得母亲直跺脚。

苇叶三四片展开的时候,夏天就到了。我们采来苇叶,卷成喇叭,吹出或粗犷或尖利的声音。用芦苇叶和柳条围成一个圈,戴在头上,钻进芦苇荡里就很难被发现。在芦苇荡玩捉迷藏,这是湖区孩子们常做的事。

“苇秋”是马踏湖区收获的季节,芦苇高高挺立,苇花向上翘起,就像一队队民兵的缨枪。

秋水时至,浩渺无边,满眼芙蕖,红绿相映。祖祖辈辈生活在马踏湖的人们,习惯用“秋”来指代一年中的每个收获季节。麦收被称为“过麦秋”,秋收被称为“过大秋”,而收割芦苇就自然被称为“过苇秋”了。立冬前后收割芦苇的时候,是湖区人最高兴也是最紧张的几天,在外打工干建筑的人都会回来“过苇秋”。

小时候,我盼“过苇秋”就像盼过年一样,因为“过苇秋”能吃到好多牛肉。为什么会吃上几天牛肉呢?那是因为人们割芦苇需要用牛皮,用牛皮就得买牛来杀,杀了牛就分牛肉,湖区的人们割苇子时穿的“牛皮鞋”就是用牛皮做的,当地人叫“腿子”。穿上“腿子”,人们就不怕下水着凉,也不怕被芦苇茬子扎到。在生产队的时候,一到“过苇秋”,湖区的人们就能大口大口地吃牛肉了。这也许就是马踏湖的姑娘长得水灵,小伙子长得壮实的原因吧!

每年立冬开始,湖区人就会钻进芦苇荡割苇子。割芦苇很费力气,各家都准备好最锋利的镰刀,天不亮就撑船出发。“开镰——啰”!湖民们张开双臂揽住苇束,挥舞镰刀发出“咔嚓”声,高高的芦苇齐刷刷地倒在肩头。每割够一大束,就顺放在备好的条凳上。到了该打捆的时候,就在根部、中腰、末梢处牢牢地捆上几道苇绺子。然后,把苇捆高高举过头顶,摔到湖滩上,再蹬滚三脚,苇捆不松不散。

在家的女人们准备好可口的饭菜,临近中午时让运芦苇的船捎到地头。家家户户割苇子的劳力就在坡里将就着吃午饭。空闲的时候,也有捕鱼的人,他们临时生火用河水炖鱼吃,边干活边炖鱼,十分自在。湖区鱼龙、华沟等主要产芦苇的村庄,男女老幼全体出动,收割、打捆、搬扛、舟运、码垛、抽选,这些工作依次进行,像一条龙作业,忙得披星戴月连轴转,三顿饭都在湖洼里吃。

父亲告诉我,芦苇一直是洼里人的“命根子”,以前历年的收入都靠它,一根芦苇(指大苇)最好的时候能卖1角多钱呢!生产队那会儿,社员们分不到苇田,只是靠家家户户挣工分。后来苇田分到了各家各户,自己收割自己售卖。现在,湖区各村都实行承包制,在家务农的基本上都从村里承包了几亩苇田,也有承包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虽然家乡的父老乡亲认定了盖屋打墙在外干建筑这个行当,收入不少,但每家的几亩芦苇地,他们也舍不得放弃。他们说,习惯了,每年“苇秋”不割苇子,就像丢了东西似的。湖区人对芦苇很有感情啊!

马踏湖的湖洼深处,鱼龙湾村那里被称为大北里。

在近两万亩的芦苇地里,怎么知道自家苇地的位置呢?很简单,湖区人自有传统的地块认识法。以鱼龙湾村为例,他们习惯称呼的土名地块有很多。八分地、六亩地、三十亩地,这都是地名;上十五、下十五,这也是地名;园子地、官司地、李家台子,这同样是地名;滩子地、草顶子、噶哒窝,这些还是地名……只要一说这些地名,湖区人就心里有数,肯定不会走错。

以前马踏湖区全靠水路,收割的芦苇要靠溜子运出去。如今修了环湖公路,水陆并用。很多湖民都选择驾驶三轮车或小货车把打成捆的芦苇运出去储存起来,还有的直接给外地客商发货。近年,马踏湖近两万亩芦苇开镰收割时,当地村民说,芦苇有了“油性”。“油性”大小反映芦苇品质的高低,“油性”越大,品质越好。究其原因,村民们说,近年来马踏湖水质明显改善,湖区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芦苇自然长得比以前好了。

这马踏湖的芦苇,真称得上是吉祥草。

在漫长的自然经济年代里,芦苇是湖区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系生计的重要财源。芦苇收成的好坏,决定着湖民家庭的贫困或富足。所以,世代的湖区人,都把湖中生长的芦苇敬称为“朝天草”。

小时候,为了能吃到冰棍、麻花,只好去剪毛拱卖钱。毛拱就是芦花,剪毛拱就是剪芦花,也叫打毛拱。通常,为了省事,我们就到生产队场院里码垛的苇捆上去打毛拱,打着打着,看场院的大爷就大声吆喝着撵我们走,我们只好拿着毛拱一哄而散。瞅着大爷不注意,我们又去打毛拱,大爷再撵,我们再跑。更可笑的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为了让打捆的毛拱能多卖钱,竟然把石头、砖块塞进毛拱里。收毛拱的人摸出来后,也不生气,一边扔掉石头砖块,一边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真调皮!”

从苇地收割的芦苇打成捆后叫“大原个子”,湖区人用溜子运到场院或者房前屋后,交叉斜立成“人”字型,一排排码垛。然后,他们从中抽选出大苇、次苇和草苇。大苇破成篾子,可用来编制炕席、囤苫、粮筐、抬篮、鸭笼、筛垫、锅盖、渔具、笊篱、蛐蛐房、苇哨等;次苇可以用来打箔;草苇可以用来编帘。剪下来的毛拱,就是絮穗,也叫芦苇毛,可以用来铺成厚厚的毛花苫子,用作露天养育四色韭黄和实秆芹菜安全越冬的“棉被”。芦苇还是造纸、人造纤维的好原料,作为马踏湖的主要特产,它和白莲藕、金丝鸭蛋、鱼虾等一样有名。

到了腊月,马踏湖低洼的土地上泛着潮气。俗话说:“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两日。”一股强冷空气过后,马踏湖面就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以前,湖区家家户户的锅灶都和土炕连通,做饭取暖两用,没有几家另外生炉子取暖。柴火垛大多是苇柴,也有少量玉米秸、棉花秆、树枝子等。苇柴以苇楂为主,苇秆、苇叶也不少。苇楂坚硬、耐烧,还能在灶膛里稳着火,是很好的越冬柴火。在马踏湖区,只有上冻封了湖洼后才能铲苇楂,因为上冻前铲苇楂会伤芦苇的根系,影响来年生长。冰冻后的湖洼地,用铁锨贴着地面一铲,冻脆了的苇楂就会应声而断。他们不停地捡拾苇柴,然后一小堆一小堆地装上拖车运回家,或者用担子挑回家。大小形状各异的苇柴垛,堆在沿湖各村家家户户的不同角落里,曾是人们过日子的重要标志。

湖区人称鱼龙箔厂为“红房子”,它负责征收芦苇和苇箔。

20世纪80年代以前,桓台县土产公司在马踏湖区(鱼龙湾和华沟村之间)荆夏路(荆家镇至起凤镇夏庄村)以南设置了鱼龙箔厂,平时有3至5名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各生产队拥有芦苇的亩数以及人口数,定价征收相应数量的芦苇和苇箔。鱼龙箔厂始建于1955年,当时用两排砖瓦到顶的平房作为办公场所、职工宿舍和配套用房,占地200余亩。这些房舍全是用红砖红瓦建造的,于是人们就称其为“红房子”。“红房子”四周挖有河沟,一是方便装卸芦苇和苇箔,二是在发生火灾时便于灭火。每到冬季芦苇收获季节,他们就从沿湖的鱼龙、华沟、夏庄、付庙村抽调部分人员,帮忙收购各个生产队上交的芦苇和苇箔。后来,芦苇不再作为湖区特产征收,可以自由买卖,“红房子”也就完成了鱼龙箔厂的使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芦苇的另一个名字。单是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充满了诗意。《诗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更具底蕴。《秦风·蒹葭》被称为“风神摇曳的绝唱”,能把芦苇写得如此美的诗句,大概非它莫属了。

余亚飞诗说:“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马踏湖的美和芦苇紧密相连,丰富的自然资源让马踏湖这颗鲁北平原的璀璨明珠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