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雪迟迟未降,没有寒风凛冽,也没有冰天雪地。原来街角一隅的老陈饺子店,如今已经变成了两层楼的“陈记御品饺子坊”,门庭若市,生意火爆。小城的人们都好这一口,新出锅的热饺子,配上放了胡椒和佐料的面汤,特别是冬天,汤汤水水地吃上一顿,就两个字——舒坦。
前几年,还是饺子店的时候,老陈过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日子,店铺营业时间看心情,每周至少会有一日的休息,那是他给自己放假。遇上雨雪天气,小城的街道变得冷清,来店里吃饭的人也就少了。老陈便会早早地关上店门,招呼他的好友在店内小聚。特别是冬天下了雪,老王、老李、老赵带着小菜,拿着小酒、提着京胡就来了。茶道的小泥炉安排上,热气升腾,茶香四溢,大枣、陈皮也烘上。书画毡铺开,老赵拉一段二胡,老李画一幅水墨雪景,老陈负责给大家写对子和福字。在围炉煮茶与挥毫泼墨间,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老陈尽情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的惬意生活。
老陈,身形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憨厚而亲切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倍感舒心。他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灵活而有力。老陈包水饺的手艺了得,在那方小小的案板上,他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手工擀制的饺子皮,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透着淡淡的麦香;精心调配的馅料,新鲜的食材在他的手中巧妙融合,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虽然手指粗壮,却丝毫不影响他娴熟的包水饺技巧。
那时候的小店陈设简单朴素,几张略显陈旧的桌子,几把吱吱作响的木椅。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殷勤的服务,却凭借着老陈那一口原汁原味的水饺,吸引着小城的常客。人们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咬上一口,汤汁四溢,唇齿留香。
那一日,一位年轻记者听闻这家水饺馆的独特魅力,走进了这家小店。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目光紧紧地跟随着老陈的每一个动作,从擀皮、包馅到下锅,都被他细细观察。顾客们满足的笑容、一声声由衷的赞叹,都被他收入眼底。不久后,一篇名为《小城深处,水饺的温情与传承》的文章图文并茂地在报刊和网络发表。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陈水饺的美味,配以小店内那浓浓的烟火气息的视频,这篇报道如同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人们对这家水饺馆的热情,小店一时间声名远扬。
随着名气的不断攀升,一位美食界的权威专家也慕名而来。这位专家正致力于编写一本关于民间传统美食的专著,他坚信老陈的水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他诚恳地请求老陈将水饺的制作步骤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门独特的手艺。
老陈只知道自己的水饺之所以美味,靠的是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那难以言喻的手感,要将这些转化为精确的文字,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专家的坚持和对传统美食传承的那份热忱,最终打动了老陈。他决定试一试,为了这份热爱的事业,也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美味。
从此,老陈踏上了一段艰难的文字创作之旅。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包饺子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从面粉与水的比例,到馅料中各种调料的用量,再到擀皮的力度和包饺子的手法,他都努力地用文字和数字去具体描述。专家给予专业指导,帮助他不断地润色和完善。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一篇详尽而精彩的水饺制作文章终于完成。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美食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还荣获了年度美食文化创作大奖。
老陈的名气如日中天,水饺馆的生意愈发红火,每天慕名而来的顾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要求加盟的投资者让老陈应接不暇。小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老陈从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忙碌到深夜的万家灯火,身体的疲惫逐渐累积,脸上的笑容也不再如以往那般轻松。
一天,一位熟客问老陈:“挣了大钱,有啥打算?”老陈不假思索地说:“约三两好友喝喝茶、聊聊天。”老陈感慨:“真怀念以前下了大雪大家喝茶聊天的日子。”熟客拍了拍他的肩膀,劝慰道:“老陈啊,生意这么好,还不知足?”
老陈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冬天里,雪花飘着、京胡赏着、节拍打着、香茶品着及小酒微醺的快乐和雅致,向往的生活在触手可及的昨天。而如今,虽然生意火爆,名气大增,可那份简单的快乐却离他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