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什么不随金吒、木吒叫‘水吒’”“李靖明明是唐朝人,怎么乱入殷商时期的‘封神榜’”“申公豹到底是正派还是反派”“中国神话体系里,石矶娘娘真的存在吗”……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神话总是能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源源不断的力量。随着《哪吒2》《封神2》等电影的热映,互联网上掀起了一波“神话热”,哪吒、太乙真人、申公豹、石矶娘娘等神话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魅力,点燃了网友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友们从他们的姓名由来、所处的朝代背景、具体的人物设定,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等多个维度入手,展开热烈探讨,试图挖掘出其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李靖到底是哪朝人?”
“李靖明明是唐朝人,为何会出现在以殷商为时间背景的故事里?”这一关于李靖“穿越”朝代的争议,其实和中国独特的神话体系紧密相连。
自上古时期起,中国神话历经演变,从最初的图腾神话、部落神话,发展到后来的英雄神话、宗教神话等。受不同神话派系影响,神话塑造的“主要角色”既有自然神,也有被神化的英雄人物。
就拿李靖来说,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隋唐时期的名将。李靖战功显赫,南定吴会,北获突厥,西荡吐浑,堪称兵家智者。成语“出将入相”说的就是他——武能带兵打仗,文能治国安邦。
李靖从历史名将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历程,极具东方特色。与西方神话不同,中国神话尤为注重历史与传说的融合。在晚唐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李靖首次以传奇人物形象登场,与虬髯客、红拂女并称“风尘三侠”,这一组合至今都是影视创作的“热门人选”。在明代的文学作品里,李靖已然“神功附体”:《西游记》中,他是统领天兵天将的托塔天王;《封神演义》里他“穿越”到商朝,成了陈塘关总兵、哪吒生父。到了清代的《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中,李靖继续被神化,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经过这些小说的不断演义和塑造,神话人物李靖终成“顶流”,知名度远超唐代名将李靖。
中国神话中,凡人成“神”并不罕见。比如,姜子牙从商末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成了封神榜“主理人”;妈祖从渔家女成了庇佑海上安全的神仙;关羽从三国名将成了武圣关帝……他们既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中,又出现在神话故事里,其身上善良、勇敢、坚韧等品质,寄托着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赞誉。
二、“哪吒为什么不姓李?”
哪吒到底姓什么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比如,哪吒为何不随父姓李,也不依照兄弟取名的逻辑叫水吒?
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现于唐代,其名字与古印度佛教的传播和翻译相关,被音译为“哪吒”。那时他还不是大家熟悉的少年英雄,属夜叉神,形象凶恶。到宋元时期,出现了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三头六臂等传说,哪吒的身份开始本土化,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广为人知的哪吒形象来自小说《封神演义》。书中用三回的篇幅为哪吒设定了完整的身世,其由灵珠转世,名字为太乙真人所取。在神话体系里,哪吒本身就有自己的名字,他和李靖的关系源于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所以没有按照传统姓氏体系随父姓,也不用和两位哥哥的名字保持连贯性。
尽管哪吒等人物形象、生平事迹在神话形成之初就已相对固定,但神话本身宏大广阔的叙事背景、林林总总的人物角色、奇思妙想的创作“留白”,还是给大家留足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不同时代,总有创作者以原有素材为蓝本,通过二次加工,赋予古老神话全新的生命力。
三、“申公豹到底是好是坏?”
在中国神话宇宙中,申公豹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小说《封神演义》中,申公豹师从元始天尊,与姜子牙同门,但并未得到青睐与重用,反而因南极仙翁的一句“左道之人”“孽障”而备受冷落。最终,他违背师门、逆势而为、保全纣王,成了大反派。
电影《哪吒2》中,申公豹人设更为复杂多元。他盗取灵珠、与龙王合谋,却又在陈塘关遭遇屠城时救下李靖夫妇,在弟弟遇难后辨明真相,甚至从“仙界的搅局者”成了“命运的反叛者”。观众对他也有了更多元的理解。
申公豹的“转身”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其实,大量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已被“人格化”,不仅了解人性善恶,也能分辨是非曲直。
根据《封神演义》所载,神话人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之间不仅分派别,也有门户之见,比如阐教与截教之争。再如,有人解读《西游记》,认为神话世界同样充满人情世故。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诸多磨难,背后不乏各路神仙的暗中操控。这些,无一不显露出神话世界的“人性化”。由此看来,申公豹的“转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神话并非脱离现实的虚幻存在。有人说,神话是“众人的梦”“化装了的历史”“古人的寓言”“民族想象和愿望的变形”。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发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变化的追问——天地起源、人与自然、困难与命运、善与恶等等,神话往往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中诞生的。每一个像申公豹这样复杂的人物,都如一面镜子,照见万物。
四、“石矶娘娘真的存在吗?”
“太好啦,还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哪吒2》中,“大胖丫头”石矶娘娘登场短短几分钟,却瞬间抓住了观众的心。粉红色披肩、圆滚滚的身型、双丫髻的少女感造型,大方自信、萌态百出,不少网友拜倒在她的“石头裙下”。有人因此好奇: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真的有石矶娘娘吗?
石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其中称她为“石精”。元明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将她描述为大反派“万魔之主”,作为故事的“背景板”,此时她还是个“小透明”。直到明代的《封神演义》,石矶娘娘才被正式塑造为截教通天教主的弟子,顽石成精、法力高强。
从南宋时期默默无名的石头精,到如今电影中可爱乐观的石矶娘娘,文艺创作中,她有时被塑造成温柔善良、心怀苍生的守护神,却因立场不同卷入纷争;有时又被描绘成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邪恶反派,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每一次的改编,都是对这个神话角色的全新解读。
这次石矶娘娘在《哪吒2》中的精彩表现,也给文艺创作以启迪,只有准确把握观者的情绪需求,才能重塑出圈的共情符号。
哪吒闹海、西天取经、盘古开天、夸父追日、沉香救母……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神话故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新的想象天地。一次次关于他们“传闻”的热烈讨论,都是历史的回响、创作的留白,也是创新的火种、情感的共鸣。
(据《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