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童年的老四中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第A11版:A11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大鹏

20世纪80年代初,六岁半的我从乡下老家返城,再次入住母亲的单位、那方书香之地——淄博市第四中学。四中位于淄川区,西临张博路,北靠松龄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彼时城里的光景远不及今日,可对于在乡下呆得太久、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我来说,自是新鲜至极,甚至有些光怪陆离。

比邻张博路的西门是四中的正门,那大门的模样,现在回想起来,若不是左侧墙上那块写着校名的白色竖长条老式木质招牌,真让人联想不到这是一所学校啊。

大门后来改建成门楼状,气派了老多,却总让人联想到政府职能部门。直到再后来,它变成颇有艺术气息、极具现代化的模样,才真正与市属重点中学的名号相辅相成了。

听母亲说,这西门与另一侧的北门以前是没有的,最早的四中只有一个南门,其实就是一座城隍庙的门楼。那门楼我童年时与小伙伴们经常进去玩耍,四周皆破败不堪,后来便拆掉了。如今看来,何必要毁了呢,修缮一番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岂不是更好。

那时的办公区别有风味,一排排老式砖瓦房窗明几净、分外宽敞。两排间仿似一个个小院落,绿树三两棵,花草四五丛,很是怡然恬静。

最熟悉的高中语文组位于办公区最北面,西边第一间便是。这儿文学氛围甚是浓郁,八九文人墨客烹茶煮豆、吟诗作赋,佳作颇多。吕克峰吕老、贺世亮贺老、王敦明王老、刘怀忠刘老、司继庆司老、朱汝江朱老、魏耕祥叔叔、吕则征叔叔……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三十多年过去了,诸君之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彼时教职工多数居于校内,已婚者分配平房两间外加小小院落并一简陋厨棚,单身者居于单间或两人同居。仅有的两栋四层楼房是要论资排辈方可住进去的,因此当我们家搬进去的时候,它已存在整整十年了。

两栋楼之间北侧有一座高台,高约两米,面积大概一百多平方米。北侧是一排单身教工宿舍并一棋牌室,另三面是花墙围栏,东西两头各有一棵高大的桐树。这高台便是我与小伙伴们在四中校内绝大多数时间的玩乐之地。现在想来,甚觉羞愧,当年我们一帮小屁孩追逐嬉戏,大吵大嚷,有时会到很晚,想必极大影响了老师们的作息,罪过罪过。

最难忘食堂前面那辆老式的脚踏三轮车,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会私自将它骑走,在校园内纵横驰骋,不亦乐乎。我主要是负责开车,这种老式三轮车甚是难骑,大多数小伙伴都驾驭不了,而我却骑得又快又稳。后来学习骑自行车时我全程并未摔过一跤,且很快学会,想必与当时会骑三轮车有极大的关系吧。日子一久,食堂的工作人员不乐意了,因为我们每次玩够了都会将三轮车随意丢在某处,害得食堂采购人员每每要在校内转悠半晌方才将车辆寻回。于是食堂的负责人找到我们,苦口婆心地劝道:小朋友们,三轮车你们可以随便骑,只有一个要求,骑完了要放回原处,记住了吗?你们都是好孩子。

时光带得走青春,它带不走追忆:那些风华正茂、不忘初心、忧国忧民的学子们,那些斯文儒雅、满腹经纶、德艺双馨的先生们。老款的电铃,旧式的办公桌,老楼前面的大槐树,图书馆旁边肥硕的皂角树,锅炉房的开水热腾腾,食堂的饭菜香喷喷。那些现过的眼,那些路过的脸,那些义无反顾的谎话,那些斩钉截铁的誓言。

年代啊!你这薄情寡义之辈。曾经的那些美好如若放在今天依然是美好,因为它果真太美好,而你却残忍地与之道一声再见,或是永别。

我想,人们之所以缅怀过去抑或是憧憬未来,大抵是不满足现状罢了。浸淫在喧嚣城市无形压力下的人们多么向往那风光秀丽的田园生活,而劳碌在寂寞乡村日落而息的农人们又何尝不渴望那热闹繁华的城市景象。

老四中和童年绝不会再回来了,但它能给予我灵感让我写出一篇小文流传于世,便是对岁月最好的恩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