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出一次芯子是我一生的荣耀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第A05版:A05       上一篇    下一篇

能参加芯子表演,李佳颖非常开心。

83岁的李庆熙老人在指挥锣鼓表演。

“周村人对芯子有一种执念,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我8岁时便表演芯子,那是我一生的荣耀!”

2月11日正月十四,在周村区“巳合如意 齐享新春”2025年元宵节民俗展演活动中,爱国社区扮玩队伍分队领队李玉良指着高空中翩翩起舞的芯子,激动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儿时的“辉煌时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周村芯子表演,已传承了400余年。“楼阁层层耸绛霄,半天霓羽奏仙韶。近束莲底花犹好,掌上分明静婉腰。”是清代文人对芯子表演的赞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周村芯子就像一座座流动的舞台,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展现着民俗民风及其背后代代传承的文化根脉。

“我清晰地记得《美丽家乡 幸福周村》第68页,有我小时候表演芯子的照片。”说起芯子,李玉良满脸自豪。照片中,8岁的他身着粉红色轻盈霓裳,头戴华丽的发饰正反串扮演七仙女的“大姐”,在他身后还有6名“仙女”飘然相随。

因为从小就喜欢看芯子表演,在耳濡目染中,李玉良也非常期盼自己什么时候能登上高高的芯子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1991年,李玉良父亲所在的单位组织扮玩,需要找几名身体轻盈、眉清目秀,胆子还得大的男生上架表演芯子,这也圆了李玉良的芯子梦。

“当时虽然得知要穿女装、演仙女,但也顾不得害羞,满脑子只有新奇和兴奋。”说起30多年前的激动时刻,李玉良记忆犹新,那时候表演芯子时间很长,从凌晨4点开始,得在芯子架上待一个对时,这期间既不能动也不能上厕所,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午饭吃个鸡蛋,渴了剥个橘子,一天下来腿都麻了,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目光,我依然觉着很值得!”

如今在周村,芯子这种富有群众基础的民俗艺术形式,在元宵节及各类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依然大放异彩。

“现在芯子表演时间虽然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是选拔演员的条件依旧很高。”扮玩队伍领队李旭东告诉记者,平日,大家会像“星探”一样留意着周围人家六七岁的小孩。谁家的孩子脸型圆,更适合化戏曲妆,谁家的孩子不怕高、适应能力强……毕竟能出一次芯子,仍然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事。

在扮玩队伍里,有一名身着粉色花棉袄,头戴华丽盔头的芯子小演员很是活泼。候场时,她一会和其他的芯子小演员抱在一起玩耍,一会跑到锣鼓队跟前看爷爷奶奶们排练,见到记者在采访,她又主动凑了过来。

“我叫李佳颖,今年7岁……我扮演吴刚,是第一次‘出芯子’……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因为我太希望‘出芯子’啦!”

李佳颖的妈妈告诉记者,自从小佳颖得知自己被选上芯子演员后,就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师和同学,还在亲朋面前炫耀了一番。“参加芯子表演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

从早上8点开始化妆,直到下午1点半正式展演,小佳颖一直都很兴奋。

“在高高的架子上待好几个小时,你要是累了怎么办?”记者俯下身问小佳颖。

“我有个秘诀,我悄悄地告诉你。”小佳颖凑到记者耳旁神秘地说,“我的秘诀就是,累了的时候,在心中默念等一会吧……等一会吧……再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说完,小佳颖嘴里传来咯咯的笑声,眼睛也乐得眯成了一条线,盔头上的大红绒球也跟着一颤一颤的。

“周村芯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6岁高龄的张可水就是我们爱国社区的,芯子表演在这里薪火相传,延续不断。”李旭东说,在本次元宵节民俗展演活动中,长者传经、全家上场的例子比比皆是。

爱国社区锣鼓乐队总指挥,83岁的李庆熙老人已经参加过70多年的扮玩表演,这次他又身着红衣,精神抖擞地登上了指挥台。

65岁的徐萍,带着16岁的外孙李秉俊和儿子章超一起拿起了鼓镲,奏响了幸福生活的华丽乐章。秧歌队伍里众多的婆媳档、姊妹花,扭出了祥和盛世的气韵之彩。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辈的智慧,更是我辈的财富,它正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绽放时代的光彩。

(全媒体记者刘伟 通讯员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