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蒲松龄的时代人们怎样过年

日期:02-06
字号:
版面:第A10版:A10       上一篇    下一篇

□启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间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很多文人雅士都有歌咏春节的诗文。300多年前的清朝初期,蒲松龄以及淄川的乡绅百姓怎样过年,蒲松龄又怎么抒发自己春节期间的感受呢?

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节这天,蒲松龄写了七言绝句《元旦口号》。明清时的元旦,指现今春节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并不是现在的阳历1月1日。大年初一这天,过去淄川地区的风俗是:早起祭祀各路神仙,鸣放鞭炮,吃团圆饭,穿着新做或干净衣服,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蒲松龄的《元旦口号》对这一习俗就有真切描写。诗曰:“喔喔邻鸡唱晓风,楮纸烧罢火飞空。稚孙自炫新衣美,也学成人拜老翁。”诗的大意是,凌晨邻居家的公鸡叫醒了家中老少。大人们摆上供品祭祀各路神仙,并给他们焚烧钱粮(冥币),将要烧尽的冥币随风飘飞,映红天空。小孙子们向大人、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新衣服,欢呼雀跃。他们天真烂漫,事事好奇,跟随自己的父辈向蒲松龄磕头行礼。这首诗将大人们端庄肃穆地祭祀神灵、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玩耍取乐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了300多年前淄川地区的过年习俗。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日,这天的夜晚称除夕。有时除夕也泛指最后一天。除夕前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家团聚,除夕这天贴春联,准备祭祀用品,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饭后大人要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此外,有些人家还要祭祀祖先,儿孙们要为家里的老人守岁。这些风俗,淄川与北方其它地区大体相同。

康熙五十年(1711),蒲松龄顺利通过岁贡考试,长孙蒲立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蒲松龄于除夕赋七言律诗《除夕》。诗曰:“忽然腊尽又春阳,寒暑徒催鬓发霜。经过岁除七十夕,犹余浑醉九千场。莺花亦逐人情变,日月空随世俗忙。一事无成身已老,欲持杯酒劝飞光。”蒲松龄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流逝,老而无成,但他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希望时光常驻,自己能得尽天年,享受隐居之乐。蒲松龄在这首诗中虽然感叹自己到老也没有实现科举梦,但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失望之余还希望自己的儿孙继续有所作为。这表明,在这个除夕,蒲松龄心情舒畅。他在对自己失望的同时,从长孙蒲立德身上看到了振兴蒲氏家族的希望,盼望蒲立德“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

康熙五十二年(1713),蒲松龄的夫人刘氏病逝,这对蒲松龄打击很大。除夕蒲松龄写七言绝句《除夕》,诗曰:“腊去春来岁又更,忽看景物梦魄惊。流波逝去无还日,惟有霜毛劖复生。”蒲松龄在这首诗中惊叹岁序更迭,体貌衰老,寄托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蒲松龄在除夕深深思念悉心照料了自己一生的夫人,感叹往日的幸福时光不再,吐露了“梦魂惊”的心声,表明了蒲松龄孤独寂寥的心情。

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除夕,是蒲松龄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这天距蒲松龄的亡日仅20多天。作于除夕的七言绝句《除夕》,应当是蒲松龄的绝笔。这一年蒲松龄的两个小孙子夭折,这让饱受丧妻之苦的蒲松龄更加悲伤。临过年时,蒲松龄大白天还梦见妻子刘氏。除夕尽管儿孙笑围炉头,其乐融融,然而欢乐的气氛却难以排解蒲松龄的愁苦。《除夕》云:“三百余辰又一周,团圞笑语绕炉头。朝来不解缘何事,对酒无欢只欲愁。”诗的大意是,一年三百多天又过去了,儿孙们围坐在炉火边欢声笑语贺新年。从早晨开始不知为什么自己总是感到愁苦,尽管此时面对丰盛的晚餐和醇香的美酒。蒲松龄在除夕的愁苦,恐怕更多的是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估计也有精于易理的蒲松龄感觉自己大限将至的莫名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