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农历小年。上午八点半,家住周村区太和南生活区63岁的孙德顺就蹬着三轮车,来到了山东玉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前的停车场。
停车场内,七八个遮阳篷已经支好,摆满了一桶桶、一瓶瓶的酱油、醋和酱菜等食品。
“玉兔优惠酱油感恩回馈客户季”的横幅下,摆着四口分别盛满酱油、醋的大缸。浓郁的酱香气里,大缸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开好票后,孙德顺就拎着三个塑料桶,加入了排队的队伍。
“我每年小年都来打酱油。”孙德顺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玉兔食品每年小年开展的“打酱油回馈新老客户”活动,已经持续了40多年。
对很多像孙德顺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打酱油是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情怀。
“小时候,大人经常给我一毛、两毛零钱,让我拎着瓶子去村里的代销店打酱油、打醋。回家的路上,有时候还会举起醋瓶子喝上几口……”孙德顺说着笑了起来。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酱油、醋的品种也多了。但孙德顺一直保留下来了打散装酱油、散装醋的习惯。
“不仅仅是因为便宜,主要是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老’酱油、醋的口感。”孙德顺说,小年里打一次酱油,他们家能吃上一年。
“这种零散打的酱油是一级酱油。”玉兔食品董事长于金平告诉记者,和在商超见到的桶装、瓶装酱油相比,散装酱油采用的是老式的配方和工艺,用大豆、小麦、水、食用盐四种原料,模拟原来的酿造方法,经大缸发酵,保留下来了“老味道”。从口味上来说,这种散装酱油的酱香味更加浓郁、持久。
目前,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玉兔食品研发的酱油、醋已经多达30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了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但每年用老配方、老工艺生产的散装酱油,仍然占总产量两成左右的比重。这主要是充分考虑产品和消费者的地域特点,满足当地百姓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
在打酱油的队伍里,不仅有孙德顺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有带着孩子一起打酱油的年轻人。
王健诚就是一个开着宝马,一家四口一起来打酱油的年轻人。停好车后,王健诚先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接下父母和8岁大的儿子,再打开车的后备箱,拿出了三个塑料桶。
“父母都有打酱油的习惯,也吃惯了这个口味。今年我干脆带着儿子一块陪他们来了。”王健诚说,老人身体好、心情好,比什么都好。
打酱油活动,不仅仅是回馈了老客户,也提振了消费。
在活动现场,记者发现一位市民的面前整整齐齐地排放着数十个崭新的塑料桶。问及缘由,这位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单位利用这次活动,计划购买700桶酱油、300桶醋,用于职工的春节福利。
于金平告诉记者,玉兔食品每年小年的打酱油感恩回馈老客户活动,都会持续三天的时间。这三天的时间,大致能销售30多吨散装酱油、10多吨散装醋。
近几年,“打酱油”一度成为网络调侃热词。但在这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儿的城市里,打酱油的前世,“打”的是清贫和窘迫,用的是皱皱巴巴、一角两角的纸币;打酱油的今生,“打”的却是闲适和温情,用的是手机支付。
(全媒体记者刘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