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今天,你知道自己的体温是多少吗?

日期:01-24
字号:
版面:第A10版:A10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魏敬敬

37℃作为人体正常体温“金标准”的传统认知,今天正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成年人的平均体温近两个世纪来下降了0.4℃,并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将持续。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人体体温为何会逐渐下降?体温下降趋势背后有何隐情?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健康可能产生哪些潜在影响?

人体逐渐变“凉” 原因何在?

37℃是怎样成为人体标准体温的?

事实上,这一数据是在1851年,由一位德国医生在收集了约2.5万人的腋下体温数据后首次确定的。之后近200年间,这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然而,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国人在频繁测量体温时就已发现,多数人的腋下温度并未达到37℃,有时甚至低至35℃或34.7℃。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体温正悄然下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成年人的平均体温自19世纪以来下降了0.4℃,从37℃降至36.6℃。这份研究从1800年之后,收集了近9万份美国人体温数据,男性平均体温从37.2℃下滑到36.6℃,大概下降了0.59℃,女性下降速度比男性要缓,为0.32℃。

近年来,人体变“凉”的话题备受关注:家中老人日常体温常低于36.5℃;感觉发热时体温仅37℃;吃退烧药后醒来腋下温度低至35.5℃,医生却称正常。近些年来,关于人体正在变“凉”的话题越来越热:“家里三个老人,日常体温从来没超过36.5℃。”“觉得眼睛胀痛、脑门发热,有明显发烧迹象了,一量体温才37℃。”“临睡前吃了退烧药,一觉醒来腋下温度只有35.5℃,医生说正常”……

人体真的正在逐渐变“凉”吗?

对此,淄博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崔鹏解释,人的体温并非恒定,而是在一天之中有所波动,例如清晨2至5时体温最低,下午5至7时体温最高,波动范围大约在0.5℃至1℃之间。长期夜间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此外,体温也受性别影响,女性平均体温比男性高约0.3℃,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会轻微升高,排卵期则较低。年龄也影响体温,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影响,略高于成人。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刘允辉指出,人类体温下降的趋势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体力活动的减少、环境变化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增加。空调的普及使现代人更多地生活在恒温环境中,减少了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工业化、信息化的提升减少了体力劳动的机会,降低了肌肉含量,进而影响了体温和基础代谢。此外,疫苗的普及、卫生习惯的提升,以及特效药和消炎药的过度使用,共同减少了人体高热的发生,进而使得正常体温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体温下降正带来怎样的健康困扰

体温降低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对此,日本自然医学养生博士石原结实经专项研究发现,身体基础体温降低1℃,免疫能力将降低30%以上。反之,基础体温平均上升1℃,免疫力将提高5—6倍。

在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分享了与这一研究结论相符的个人经历。王女士反映,她的体温一直偏低,几乎每次流感都会“中招”,而与她从同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弟弟却很少被感染,这大约与弟弟的职业是武术教练,体温常年保持在36.5℃以上有关。刘先生回忆说,自己过去体温偏高,冬天几乎用不着穿羽绒服,也很少生病,但连续做了两个夏天的汗蒸之后,体温降到了36.2℃左右,整个人变得怕冷,容易累、感冒和腰腿疼痛。

体温降低与免疫力之间确有关联吗?刘允辉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发烧实际上是人体内“正气”与“邪气”在斗争,当正邪势均力敌的时候,战斗就会很激烈,温度就会烧得很高。生活中有一些身体不是特别好,经常生病的人,往往发烧温度也不会很高。肿瘤病人常伴随长期低烧。由此推测,在正常体温范围内,体温偏高时,免疫力往往更为活跃。

医院的临床数据也证实,凌晨时段,作为一天中体温最低的时候,往往也是死亡率较高的时段。

“在22℃至36℃的最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真菌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然而,当温度升高至40℃以上时,每升高1℃,约有6%的真菌会失去感染宿主的能力。”这一研究结论也可以佐证,为什么数以万计的真菌可以感染变温动物,如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但能威胁到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却只有数百种。我们所熟知的百毒之王蝙蝠,能携带上百种对人体可能致命的病毒而自身不受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其40℃高体温造就的强大免疫力。

体温下降时,免疫系统对抗细菌、病毒及癌细胞的能力会随之减弱。体温降低还会导致机体代谢速度减慢,引发乏力、嗜睡、四肢冰冷等不适症状,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长期低体温会影响消化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导致消化不良、肥胖、妇科病、过敏等问题,还可能增加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作为国家十四五优势重点专科·淄博市中医医院肾病风湿科学科带头人,刘允辉还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体温下降,血中尿酸的溶解度会随之降低,导致尿酸出现结晶,尿酸血管外的结晶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罪魁祸首。

体温下降还引发一项社会争议:原有的37.3℃的发烧标准是否仍然适用?

采访中,说起“人体体温降低”的话题,许多人讲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学生黄冬冬透露,自己常年体温低于36℃,每次在医院量体温时,护士总会反复测量至少三次,而他向医生反映自己37℃已算发烧时,却往往不被理解。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自己平时体温35.8℃,感觉极度不适时体温仅36.9℃,医务室人员坚持认为他之前肯定量错了。厨师刘先生表示,近两三年来,他自测基础体温基本维持在36℃以下,每当感冒咳嗽、头晕脑胀时去诊所,测温显示36.8℃,被告知并未发烧,但他确实感到非常不适。

一位中学校长也证实,在疫情期间频繁的体温检测中,一些学生在体温未达到37.3℃时就已出现发冷、头疼、头晕等明显不适症状,并且最终被确诊为病毒感染。

多家医院护理部主任均表示,即使在体温低于37.3℃时,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烧症状。因此,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常常会记录他们的平稳体温,方便在温度出现波动时判断发烧情况。

生命与温度还有何等渊源

现代医学认定的生命体温,从中医角度上如何理解呢?

刘允辉解释,从中医的角度上,体温代表着人体的阳气。人体脏腑要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经络气血要流通,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人之所以会生病,和体内阳气有着密切关系。阳气一旦虚弱,邪气便容易趁机侵入人体导致疾病。若机体阳气无法抵御邪气,疾病往往会从急性逐渐转变为慢性,迁延不愈。

著名医家王和安先生也提出,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均与阳气虚弱有关。慢性病多是阳虚、寒湿所致。阳气虚弱会导致人体生命机能不畅,进而引发寒、痰、湿、瘀、积食、热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新的致病源头,从而引发各种疑难杂症。

中医把驱除寒邪,提升体温的方式统称为温阳散寒。那么适合当代人的“温阳散寒”法有哪些呢?

首先,要做好保暖工作。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夏季空调温度不要调的过低,寒冷季节适时增添衣物,维持身体温暖舒适,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升基础体温;再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提高身体免疫力。年轻人可选择平板支撑、俯卧撑、跑步、快走等方式,运动时心率在120至150之间比较好。中老年人则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操等舒缓的健身功法;饮食上,宜多食用小米粥、燕麦粥、核桃、黑芝麻等温热食物,在寒冷季节或感觉身体寒凉时饮用姜茶、桂圆红枣茶、枸杞茶等温性茶饮,体质偏寒的人可适当选择一些温补作用的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枸杞红枣鸡汤等,少吃冰冻、寒凉的食物;减少抗生素等寒凉药物的使用,在自然界阳气生发的时机,通过膏方、贴敷、针灸、艾灸等中医保健方式,提高生命温度。

专家一致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才能有效、长效地提升体温,让生命处于最佳状态。

人体体温还会重新回升吗?让我们期待答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