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源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也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固定了众多风俗习惯和文化精神,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一
春节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春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相传帝舜继承天子时,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如果从那时算起,春节在中国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指唐尧、虞舜,这一时期是以“载”纪年,“载”即运载,表时间运行。夏、商分别以“岁”“祀”纪年,均以一年一度农作物丰收后祭祀庆祝活动周期为时间标记。周朝在传承这种时间标记的基础上,正式将年度周期称为“年”。据《礼记·月令》记载,周朝时期,人们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一个戌日举行祭祀活动,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一天被称为“岁首”,也是春节的前身。诗经《豳风·七月》里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九月天气就转冷了,开始下霜,十月就要打扫谷场了,大家准备好美酒和羔羊,一起去庙堂上举杯欢庆,祝主人万寿无疆。此时的春节虽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
秦汉时期,作为岁首的春节社会意义凸显,朝廷在岁首之际宴请百官,融洽君臣关系,彰显朝廷恩德;民间则大多以家庭聚会、娱玩为主。这一时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决定重修历法,司马迁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等,所以《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谓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此固定下来。
在朝廷的影响下,岁首逐渐成为第一节日,民间的年俗活动也自然而然移到正月初一举行。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初一这天,全家坐于先祖牌位之前,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然后“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二
魏晋以后,岁首朝贺和民间团聚成为春节所承载的最主要的两大社会功能。南朝《宋书》卷十四记载了一则岁首朝贺之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矣。” 说明至少从这一时期开始,正月初一的朝贺在仪式内容和规格上就已经相当完备。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列为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北宋时期,年假为七天,“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放开博戏,任百姓娱乐。南宋时期,民间春节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人过春节的场面:“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明清以后,民间春节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定式。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旦这一天,全家人都要早早起床,换上新装,摆供品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如在路上碰到亲友,即作揖叩首,送上祝福。有的“具柬贺节”,就是在红纸片上写上恭贺新年等词以及自己的姓名,在初三以前送给亲戚朋友;有的登门揖拜,亲友则拿出春酒、年糕等共贺新春。其中许多环节至今仍传承延续。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至此,春节和元旦才正式分离,并沿用至今。
三
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贴春联。春联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其前身“桃符”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根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远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居于桃林,经常捉鬼怪饲虎,保一方平安。他俩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俩的名字,于年节间悬于门之两边,以驱邪避灾,谓之门神。唐太宗时期,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些可以看做是春联的滥觞。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命笔书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其实,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出自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孟昶的题联早二百多年。
唐宋时期尽管已有了春联,但是并未从桃符中独立出来,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句,说明这一时期民间贴春联的习俗已经由来已久,但大多仍以“桃符”名之。春联真正取代桃符,是明洪武年间的事情。据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正是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春联才正式流行于世,钉桃符的风习也由此慢慢消失。
四
淄博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春节习俗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习俗特征,又凭借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绽放出别具一格的迷人光彩。
春节来临之际,淄博与全国各地一样,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扫除,将旧年的尘埃与晦气一扫而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大红的春联、倒贴的福字,将大街小巷装点得红红火火,满是节日的吉祥与欢乐。除夕是一个烟火交织的温情时刻,像一场盛大而温暖的仪式,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深情,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之中。傍晚时分,夜幕降临。此时,一家人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饭桌前,共享这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是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鱼,还有寓意着团圆的饺子。饺子里,有的包着硬币,寓意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有的包着红枣,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不断。
淄博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中,花灯展演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淄博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淄博地区先民植桑养蚕者居多,有正月十五趁着月色、打着灯笼刷蚕帘子的习俗。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取团圆之意。另外,“灯”与“丁”谐音,故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兴旺的佳兆。本地还有一个传说,姜太公曾用民间的纱灯、绢灯作为指挥三军的“号灯”,此后“号灯”逐渐走向民间,演变成为一项春节民俗活动。
唐宋以后,随着淄博地区丝绸、印染、彩绘、陶瓷、琉璃等的兴起,为淄博花灯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民间制作工艺。到明清时期,淄博地区的花灯开始盛行,且已具相当规模和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淄博花灯日趋兴旺,与自贡花灯、哈尔滨冰灯被誉为国内三大灯系。淄博花灯包罗万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情,兼有传统风格和时代风采。
花灯盛会的热闹非凡,离不开扮玩艺术的强力烘托。扮玩,堪称淄博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巧妙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是绽放在鲁中大地上的民俗瑰宝。淄博的扮玩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最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那时,每逢重大祭祀、庆典活动,民众便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早期的庆祝形式,便是扮玩的雏形。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吸收各朝各代的文化元素,融入民间传说、戏曲杂技等,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
淄博地区的扮玩,无论是舞龙、扑蝴蝶,还是跑旱船、踩高跷,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扮玩艺术的独特魅力与迷人风采。这些精彩绝伦的表演,不仅承载着淄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体现了淄博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淄博人民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在花灯的映照下,扮玩艺术闪耀着独特光芒,成为淄博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的篇章,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观者的心中。
五
百节“年”为首,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春节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成。春节文化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如敬天奉地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是家庭和谐民族团聚的体现,挂灯笼、贴春联是祈求安定祥和的人居环境等。
春节文化是孝文化的有形载体。春节期间的祭祖、拜年、吃团圆饭、给压岁钱等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家庭团聚的价值观念和对和谐家庭关系的追求,“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当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基。
春节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之前的打扫住宅、贴剪纸、挂灯笼,贴春联,春节之后的游玩、拜年、团聚、祝福等,都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也反映了对和平、进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