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根有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所有人都开始忙活起来。赶大集、买年货、蒸年馍、祭祖先、吃饺子、走亲戚……样样有意思。这当中,贴春联是重头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红红的春联,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喜庆,抒发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我记事起,家家户户都把贴春联当作大事,很讲究贴春联的美观和仪式感。那时,我还不大认字,也在门前装腔作势地仰头看那些春联。
春节前,家家忙着写春联,买红纸、粗狼毫毛笔和大瓶的墨汁,将红纸一条条裁好,摊了满屋满地。不会写的,都会请村里的文化人帮忙写春联。
我的父亲是语文教师,写春联是父亲的拿手活。小时候,我帮父亲抚纸写春联、贴春联。由于资质愚钝,耐性不够,加之贪玩,我始终没有爱上写毛笔字,自然没有学会书写春联。但长大后,从买纸到张贴,就由我负责了。
记得有一年年景好,是一个丰收年。春节前,父亲破例让我比往年多买了三张红纸和一瓶墨汁。父亲说:“现在日子好了,春联要写得大方点,咱红红火火地过个年!”
除夕这天,母亲用炭炉子给我煮了半碗贴春联的糨糊。父亲把一张大红纸一分为二,作为自家大门的春联。春联的内容围绕“迎新春”和“庆丰年”。屋子里,又在奶奶的炕头上贴“身体健康”,在麦缸上贴“五谷丰登”,在牲口圈上贴“六畜兴旺”。
至于“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紫气东来、祥瑞满堂”这些是年年要写一遍的。
我家的春联写好了,父亲还要帮别人家写。那时,有的人家事先准备好各种春联句子、墨汁和粗细不等的毛笔,请父亲过去写。铺好红纸,父亲先询问对方心中所念的大事,譬如盖了新房、娶了媳妇、添了娃、孩子当了兵或考上了大学,再顺着这份心思去写,直奔主人心中的欢喜。大家看了连连拍手,说:“好!好!就是这个意思!”
春联的内容也伴随时代不断变化,无不体现着时代的气息。除了上联、下联、横批外,还有“福”字。父亲最中意的是大“福”字,父亲将大红纸裁成许多正方形,再把正方形的角一调,成了菱形,然后在那菱形上写。过年时,家里贴得更多的是“福”字。窗户、墙上、大门上、房间的箱箱柜柜,满院被张贴得红彤彤的,年味十足。“福”字正贴,意为“开门迎福”;“福”字倒贴,借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贴春联,是各家各户的大事。各家首先撕净旧春联,然后抹上糨糊,把写好的春联摆好位置后,从上到下、小心翼翼地贴在门上。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拿春联、搬凳子、递糨糊,忙得不亦乐乎。除夕午后,人们大都早早地就把春联贴好,取“早发”之意,然后,高兴地等待新年的鞭炮声和那顿年夜饭。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春联也越发精致、精美。现在的春联大都是机器印刷,字体漂亮,不光有红纸黑字,还有红纸金字,有的字是凸出来的,确实很养眼。贴春联也不再用糨糊,而是用胶水、透明胶带、双面胶等。虽说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住进了楼房,但人们没有丢掉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 崭新的春联一贴好,过年浓郁的气息就扑面而来。红红的春联是浓浓的福,洋溢着团圆和幸福。红红的春联是节日的喜庆,是老百姓对美好日子的期盼,更是一种对过去岁月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