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时不时地会被“老祖宗”硬控?
“正在追《国色芳华》,盛世大唐太瑰丽啦,又被老祖宗的顶级审美惊艳到了”;“跟着非遗寻年味,赏花灯、观舞龙,视觉盛宴啊,老祖宗留下的全是细糠”;“参加了朋友的中式婚礼,同牢合卺、解缨结发,被老祖宗骨子里的浪漫戳中了”;“用榫卯工艺在月球上盖房?老祖宗的智慧用到外太空啦!拼接这活儿我擅长,建月球基地能不能算我一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令人心动不已的美,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绝。越来越多的人为之“上头”,一次次赞叹:“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底’,太丰厚啦!”
前几天,CCTV3《开门迎春晚》栏目提到,《黑神话:悟空》是网友票选的“我最想在春晚看到的节目”。这款国产游戏用中华文化惊艳了世界,在全球掀起了现象级热潮。
制作人冯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团队考虑要做《黑神话:悟空》的时候,就希望“黑神话”能够包含中国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他把游戏的爆火归功于我们的老祖宗——“中国传统文化真是现成的宝库”“很多事情是老祖宗赏饭吃,其实这些好的东西一直很好,一直在那里。在游戏里,它可以成为一个场景、一件物品或者一句题词”……
老祖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创造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留下的瑰宝数不胜数,让我们看不过来,根本看不过来。
那些流传千年的宝贝,遍布于中华大地上,比如小城里的恢弘古建、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戏台上的过硬功夫、乡村里的传奇非遗……让人目不暇接。
它们浸润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书本里的动人诗篇、古装剧里的考究衣冠、餐桌上的传统美食、节日里的多彩习俗……让日子有滋有味。
它们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比如一笔一划中的人生智慧、父母祖辈的言传身教、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让生命变得厚重。
“原来很多东西,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看到长信宫灯,才知道汉代就有环保设计;见识了茶百戏,才知道唐宋时期就有“咖啡拉花”。我们总以为,相比古人,我们掌握了很多现代科学知识,见解一定更深刻,眼界一定更开阔,理念一定更超前。事实却未必如此。
老祖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智慧之光,穿越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很多“老话”,句句说到心坎上。“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祖宗留下的许多话,字字珠玑,醍醐灌顶,永不过时。
这届年轻人的困惑,老祖宗早有答案。比如,有些年轻人自嘲,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渴望有所作为,却似乎一事无成,怎么破?来看孔子的“解答”——
为了谋生,孔子年轻时做过许多“粗活杂活”,但他都兢兢业业。他管理过仓库,把一笔笔收支账目登记得明明白白;他照管过牲畜,将牛羊喂养得膘肥体壮。他在岗位上坚持学习,努力点亮更多技能。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要担忧没有职位,而应担忧自己有没有胜任职位的本领和才能。
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强大自己。平凡岗位也能出彩,杂活琐事也能学到真知,努力充实自己,总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小骄傲”。
一些古老技术,放在今天依然“相当炸裂”。就拿都江堰来说,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岁的它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可是,很多人即使到现场,也看不明白它的工作原理。
去年,山东小伙刘勇用一段3分钟的游戏视频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由此解释了“鱼嘴分水”“宝瓶口进水”等工作原理。网友大呼:“总算弄懂都江堰的技术之妙了,不愧是老祖宗!”
“老祖宗哎,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一位诗人说,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中国历史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老祖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我们数到的星星越多,尚未数到的就越多。
总有未解之谜等待我们解开。1959年的夏天,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依据上古文献的记载,把寻找夏王朝都城的目光锁定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几代考古人历经60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大量文物,夏王朝从传说具化为真实可触碰的历史。就在前不久,二里头遗址新出土了围墙拐角。这说明了什么?这座夏代大都邑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一连串的问题仍有待解答。
总有“隐藏款惊喜”等待我们开启。“什么!这是灯?”前段时间,非遗盒子灯爆火出圈。这种灯隐藏着好几层造型,下面一层燃烧完,上面一层就会自动亮相。网友惊呼:“看过盒子灯的人嘴是真严啊,我活了20多年头一次听说和看到这种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出“小圈子”,出现在屏幕上、景区里、生活中,让我们大开眼界。
“咱这祖传的宝贝,千万得护好了!”
当我们凝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宝,满心满眼溢出的不仅是惊艳、赞叹,还有珍惜、爱护。一些年轻人说,守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贝,老祖宗“看”到之后也会欣慰一笑。
让它们不被“雨打风吹去”。古城、古村、古建,这些千百岁的“老家伙”,历经沧桑。我们还需克服种种困难,把保护、修复工作做到位。
让它们不被孤零零地馆藏。黑陶又称蛋壳陶,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一只薄胎黑陶高柄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蛋壳陶的制作方法,很多人尝试去做,但都失败了。”胶州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锦波花费6年钻研这门“失传”的手艺,用了近20吨泥料,终于成功复制出蛋壳黑陶高柄杯。如今,他已经收了8名徒弟,还经常有学生来研学。
让它们不再只是老辈人的“回忆杀”。“起猛了,看到变形金刚在皮影戏里跳舞!”当“00后”接手非遗,他们开始花式整活,由此吸引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爱上非遗,让“技艺”不再只是“记忆”,而是成为潮流。 (据《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