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淄博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淄博王兆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制作香肠,选料、切制、灌肠……空气中弥漫着香肠独特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百年传承的美食故事。
进入腊月,这里便迎来了销售旺季。顾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每日销售量可达两三千斤,是平时的十几倍,自2022年开展电商业务以来,公司线上线下齐发力,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王兆耐金丝香肠传承人、淄博王兆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增铃介绍。
王兆耐金丝香肠作为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878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王兆耐金丝香肠起源于百年老字号“蛟龙王博山香肠”,由第四代传人王兆耐先生继承并发扬光大。
王兆耐金丝香肠的制作技艺较博山传统香肠更为讲究。冯增铃介绍道:“从选料开始,就坚持使用笨猪肉或土猪肉,以确保香肠的嚼感和口感与众不同。配料方面,更是精选超过三十种天然香料及中草药进行复配,使香肠的香味清雅而醇厚。制作过程中,还需经过漂污、切制、拌料、浸味、灌肠、一晒、二晾、煮制、三通等多个环节,最终才能成为成品。”
王兆耐金丝香肠采用“一晒、二晾、三通”干燥技艺,根据春夏秋冬来确定每一步骤的具体时间,使香肠半成品色正、保质期长。制成的香肠肉条清晰可见,掰断后丝丝相连,阳光下呈金黄色,如金丝般闪耀,故得名“金丝香肠”。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淄博王兆耐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在技艺传承上用心,还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冯增铃表示:“我们成立了王兆耐金丝香肠传统制作技艺研发保护机构,每年年初部署计划,年末总结,确保传承工作顺利、保质完成。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广泛的行业交流活动,深入整理南北地区香肠传统制作技艺,取其精华,着力培养既精通传统技艺,又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博山市民心中,王兆耐金丝香肠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家乡美食的代表之一。博山市民刘玉琴笑着说道:“王兆耐金丝香肠可是我们博山的特色美食,每年过年家里来客人,我都会准备一些。这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
知味斋肴鸡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据记载,知味斋肴鸡的工艺来源于博山伊家扒鸡,光绪年间,博山刘绪楷拜伊家扒鸡伊慧勤为师,学习制作肴鸡。学成之后,刘绪楷来到周村谋生,于1915年成立德盛斋,专门制作肴鸡,时称五香肴鸡。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知味斋肴鸡以其“皮脆肉嫩,汁鲜味香”的风味特点而著称。2015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评选为淄博地标美食。
“知味斋肴鸡的制作工艺需经过验收、静养、宰杀、浸烫等13道工序,讲究八分肉、二分汤。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确保肴鸡的品质与口感。”知味斋肴鸡传承人、山东知味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窦现彬介绍,选用散养的公鸡进行酱制是知味斋肴鸡肉嫩的关键。经酱制、浸泡入味后充分吸收煮鸡的老汤,香气扑鼻。同时,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腌制晾坯”工艺,使皮下脂肪脱油脱脂,表皮风干后更加紧实,从而达到皮脆的效果。
无论是王兆耐金丝香肠,还是知味斋肴鸡都承载着淄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这个充满温情与团圆的节日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桥梁。在未来的岁月里,传统美食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延续着这份浓浓的年味与美食传承。 (全媒体记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