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大寒养生:“灭火”防寒动真格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寓意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到来。从中医角度来说,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低谷,趋于封藏沉静状态,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蓄积的阶段,也是人体对能量需求较高的阶段。

张店区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王俊凯介绍,1月20日,我国进入大寒时节,北方多地将上演冷暖大逆转,养生要做到“灭火”与防寒并重,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禁忌,遵循养生原则,必须动真格。

“灭火”有道 身心舒畅

灭心火。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且常食用温热食物,再加上年底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容易导致心火内生。心火过旺,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腔溃疡、舌尖红等症状。

为了灭掉心火,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清心火作用的食物。如莲子,莲子心味苦,性寒,归心、肾经,有清心安神之效。可将莲子心2-3克用开水冲泡饮用,或者用莲子与百合、银耳一起煮粥食用。另外,每天晚上睡前用温水泡脚,也有助于引火下行,减轻心火症状。

降肝火。大寒时节,人体阳气本应内藏,但如果生活不规律,比如熬夜、过度劳累,就容易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旺盛的人,常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

要降肝火,需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经当令之时,此时熟睡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自我修复。在饮食上,多吃一些清肝泻火的食物,如芹菜、苦瓜等。芹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具有平肝清热的作用,可凉拌或清炒食用。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热泻火、解毒明目之功,可将苦瓜切片,用开水焯后凉拌,能最大程度保留其清热功效。此外,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疏泄肝气,调节情绪。

清肺火。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再加上室内供暖,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肺火旺盛。肺火过盛,会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鼻腔干燥等症状。

清泻肺火,首先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在饮食上,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可将梨去皮去核后,加冰糖和水炖煮成梨汤饮用,也可直接食用。百合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清心安神,可与粳米一起煮粥,或者与银耳、莲子等搭配煲汤。多喝水也能起到润喉清嗓、缓解肺火的作用。

祛胃火。大寒期间,人们往往会摄入较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冷。但如果饮食不节制,就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积热内生,引发胃火。胃火旺盛的人,常有口臭、牙龈肿痛、胃脘灼痛、便秘等症状。

祛胃火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等。小米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渴的作用,南瓜则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绿豆也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的功效,可煮绿豆汤饮用。对于胃火引起的便秘,可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香蕉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防寒保暖 守护健康

防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大寒时节寒邪极易侵犯肺脏,引发咳嗽、感冒、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要预防肺寒,首先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穿着。出门时尽量戴上口罩,既能阻挡冷空气直接吸入肺部,又能减少空气中的病菌对呼吸道的侵袭。

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暖肺散寒,如生姜。生姜性温,味辛,有解表散寒、温肺止咳的功效。可将生姜切片,加红糖煮水饮用,能有效驱散肺寒。艾灸也能起到温肺散寒的作用。可艾灸肺俞穴,该穴位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增强肺的功能,提高抵抗力。

防颈寒。颈部是人体的“要塞”,分布着许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大寒时节,颈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寒冷空气的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还可能引发颈部肌肉僵硬、疼痛等问题。

为了预防颈寒,出门时一定要戴上围巾。选择围巾时,要注意材质的保暖性,如羊毛、羊绒等。此外,还可以经常用双手搓揉颈部,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具体方法是:将双手搓热后,放在颈部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搓揉,每次搓揉1-2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防腰寒。腰部是肾之腑,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大寒时节,腰部受寒,不仅会引起腰部疼痛,还可能影响肾脏功能。

要预防腰寒,首先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可选择穿高腰裤或佩戴护腰。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还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温暖腰部。将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腰部,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有效缓解腰部寒冷和疼痛。

防脚寒。“寒从脚下起”。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皮下脂肪较薄,保暖能力较差。大寒时节,若脚部受寒,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预防脚寒,首先要选择一双保暖性好的鞋子和袜子。鞋子要大小合适,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和弹性,以隔绝地面的寒气。袜子最好选择纯棉或羊毛材质,保暖性强。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是预防脚寒的有效方法。泡脚时,水温以40℃-50℃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可在水中加入艾叶、花椒等中药材,增强散寒祛湿的效果。泡完脚后,用双手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起到补肾固本、强身健体的作用。

饮食禁忌 必须牢记

忌粘硬、生冷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医视其为“后天之本”,且脾胃喜暖恶冷。大寒时节,应坚决忌粘硬、生冷食物。像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或是未加热的年糕等粘腻食物,都不宜食用。食物温度过低,会让脾胃受到寒邪侵袭,影响其正常运化功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所有食品尽量加热后趁热进食,这样能减少脾胃负担。

忌妄补、滥补。冬季是传统的进补季节,但在大寒这个特殊节点,忌妄补、滥补。《黄帝内经》中提到“虚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这明确指出进补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阳气偏盛、容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若盲目食用人参、鹿茸这类补气、补阳的“利器”,就如同火上浇油,会加重体内的燥热,引发流鼻血、口舌生疮等症状。而且大寒处于冬藏与春生的转折点,此时进补量应逐渐减少,饮食开始向清淡过渡。

忌过食酒肉。大寒节气寒邪郁闭,空气干燥,同时人们外出活动相对减少,能量消耗少,人体本身处于一种“寒包火”的状态。但大寒节气临近春节,与亲朋欢聚难免开怀畅饮,若过食酒肉肥甘,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会形成食积化热,损伤脾胃。

大寒时节,我们要遵循上述养生原则,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冬季,迎接春天的到来,享受健康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