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春节传统习俗中,更能体现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焦于“非遗里的年味”,通过对花灯、传统糕点、花饽饽、香肠、肴鸡等与忙年有关的非遗项目进行采访报道,展现忙年的喜庆和非遗的精美,以及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近,赏花灯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淄博花灯在制作、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淄博花灯会”是淄博花灯的代表,1月16日,记者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淄博花灯会”,一探究竟。
淄博花灯底蕴深厚,而制作工艺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商之於陵,也就是现在的周村。自上古黄帝时期起,花灯便用于祭祀和庆祝活动。历经秦汉、隋唐至宋朝的发展,花灯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元素。明清时期,於陵成为商业重镇。
清末,淄博花灯传承人李景泰在周村创立“同和成”,专营花灯制作,是淄博地区最早设立专门从事花灯制作的工坊,也是淄博花灯传承主脉。其后代李百让、李忠俊及李卫东等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技艺,使淄博花灯闻名遐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李忠俊开创了花灯市场化运作的先河。到了21世纪初期,“淄博花灯会”第六代传承人李卫东进一步将家族企业转型为现代化经营模式,成立淄博万艺贸易有限公司,并与业界同仁共同推动“淄博花灯会”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淄博花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淄博花灯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其动态的花灯设计。”李卫东向记者介绍道,淄博花灯的制作流程分为设计与制作两大部分。其核心技艺“周村花灯制作技艺”涵盖设计、放样、拗型、焊接(或捆绑)、整形、布光、裱糊、美化、坠福及最终调试等十个步骤,细分近一百道工序,在钳子、剪刀等工具辅助下,每盏花灯均由匠人打造,工艺复杂精细,使每盏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
淄博花灯,曾是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记得1956年的正月十五晚,青岛至济南的火车在周村站停靠,四节车厢被清空,大多是观灯的人。次日清晨打扫卫生,踩下的鞋子就足以装满一大筐。”多年后,李卫东回忆起父亲讲述的这段往事,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后,周村灯会规模宏大,内容、造型都有所创新,一摆数里。当时的淄博除周村外,博山、淄川的元宵灯会也热闹非凡,遂整合全市花灯、灯会资源,以周村丝绸花灯为主,举办了首届淄博花灯艺术节。
1990年,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淄博首次举办“淄博金秋灯会”,展出37座大型机械灯组和近千盏小型民族花灯,吸引了50余万名观众欣赏。1992年9月,淄博举办首届全国花灯邀请赛,8个城市参展,48组大型彩灯及近千盏民间工艺灯亮相,国内外宾客云集。1995年,“淄博花灯会”赴俄展出。2001年,“淄博花灯会”参加“柏林亚太艺术节”,设计九组大型花灯在柏林街头展出,获圆满成功。2024年2月,“淄博花灯会”受邀参加“点亮中国灯”全国灯会迎新春活动,淄博万艺贸易有限公司所产“淄博花灯·六棱宫灯”作为代表性作品参展。
淄博花灯,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一盏花灯,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李卫东表示,《月是故乡明》是今年的新品力作,该作品与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打造,采用经典的青花色调,风格清新雅致。作品中的女生形象温婉端庄,怀抱着流失海外的龙纹抱月瓶,寓意深远。圆月缺一角,象征着“游子”尚未归乡,而龙首从缺口处探出,目光注视着瓶子,仿佛在无声地呼唤着“游子”的归来。整盏花灯巧妙地将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目前,该作品已被珍藏于同和成淄博花灯博物馆。
随着夜幕降临,一盏盏精美的淄博花灯点亮了夜空。
李卫东告诉记者,从2000年起,他策划参与多项花灯制作活动。“参与了周村古商城景区、聊斋城及玉黛湖生态庄园、新汶矿业集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东阿阿胶集团、济南世贸广场等单位和多个城市的花灯会花灯制作。由于淄博花灯样式美观,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春节前的订单已经排满了。”李卫东表示,截至目前,淄博花灯畅销国内20多个城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今朝,26岁的李铭烨接过传承接力棒,在他的引领下,淄博花灯将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持续发展,让“淄博花灯会”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为民众呈献更加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全媒体记者杨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