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卖骑手来说,和电动自行车分离后的最后100米,是考验应变能力的一道关卡。一位工龄6年的骑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总结了不少“痛点”:有的小区必须手写登记,有的小区不让骑手的电动自行车进,有的老旧小区道路像迷宫一样复杂、还看不清门牌号。
为了节省时间,骑手们只能采用迂回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自己办理门禁卡、购买平衡车、跟保安搞好关系等。骑手们碰见不喜欢的送达地,要尽量转单。如果是跑单高峰期,单子基本转不出去,“只能硬跑。”一名骑手对记者说。
为了化解一些小区管理和骑手的矛盾冲突、便利骑手送货送餐,多地街道社区联合外卖平台和物业公司开展“骑手友好社区”行动。深圳市物业协会副秘书长张红喜认为,解决这些难题,除了纪律和处罚,更要“从人性出发”。
搞钱要紧
时间限制和安全管理的矛盾,最直观体现在保安和骑手的冲突上。2024年12月26日中午,记者在北京望京街头目睹了一场纷争。一名物业经理试图拦截一名骑电动自行车闯入小区禁行区域的骑手,该骑手没有停下,经理上前追赶,两人发生争吵,言语辱骂升级,相互推搡。骑手试图离开,两名保安加入阻止其离开,将电动自行车推倒在马路中间。不断有骑手路过,没人回头。
不少骑手从群聊里获知了此事,接受采访的骑手分为两派,一派愤愤不平,另一派表示“没必要”,“都是打工挣钱,吵也没用,吵半天超时还是你的(责任)”。有人选择和保安递烟,混个脸熟,碰上好说话的保安就能免去登记。
36岁的众包骑手吴穹是“和平派”,他3年前也当过保安。不管是作为骑手还是保安,他觉得本质“都差不多”。他的话很少,不管顾客和业主怎么骂,他只有一句“好的,马上”。全年除了一个恶意投诉,他一个差评也没有。
他和另外4个骑手朋友挤在北京五环外费家村一条小巷尽头的平房里,巷口没有灯,深夜回家要小心坑洼不平的路面。虽然当骑手生活条件没有之前当保安好,吃住还要自己出钱,但他觉得收入比当保安高出不少,尤其节假日爆单的时候。他评价工作的标准只有工资,杯子上印着“人间清醒 搞钱要紧”。
张红喜告诉记者,物业协会调研发现,保安和骑手之间会互相流动,“这两个群体有高度相关性和同质性,而且辞职率都很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薪酬是大部分人从保安流向骑手的原因。不过也有人因为当骑手时总早出晚归,和家人产生了矛盾,于是转而寻找更“顾家”的工作。
王峰就是为了安全和稳定从骑手转而成为保安的。7年前他还是骑手,一到冬天,手就会冻得僵硬。有次他因为捏不动刹车,径直撞上了马路旁的电线杆。对那时的他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上个厕所就不挣钱”。他一般不会和骑手发生争吵,“干保安挣不了多少钱,跟你生这个气,没必要”。
众口难调
张红喜回忆,过去类似矛盾冲突偶有发生,随着新就业群体不断扩大,快递外卖骑手和物业管理人员接触频率不断提升,“虽然骑手和保安面对的客户群体一样,但是考核目标不同,由此带来摩擦。”小区业主对小区公共区域具有物权,物业旧有的管理体系和新兴服务场景冲撞,新的规范亟待形成。
“不同小区场景非常多样化,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售卖价格、规模体量、业主需求也有所差别。”张红喜说。他们曾经试图推出统一的行业标准,但实际上很难实现。
身份核查问题也是令一些物业公司头疼的问题。北京望京一物业负责人朱国华告诉记者,如果不登记个人信息,发生突发事件,仅通过监控难以获知其真实身份信息。但挨个登记并不容易,他们做过统计,午高峰时段外卖骑手进出人数在100人左右浮动,有的骑手等得着急,曾经和保安发生肢体冲突。
为了从宏观层面解决问题,国内多家公司开始与外卖平台建立行业合作。协会和外卖平台开座谈会时,张红喜和协会下属的物业公司收到了平台反馈的300多个问题清单,其中门禁问题比重最大,骑行路线设计、多层电梯等候时间长、小区内指引标志缺乏等问题也被频繁提到。而物业公司也会向平台反馈业主的投诉,包括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进小区后行驶车速太快、送餐途中滴汤漏汁等问题。
在几次“头脑风暴”下,会上出现了不少便利骑手的新点子,比如让小区清洁员代为递送,节省骑手时间;让物业公司和骑手互评、设立激励奖金,物业公司和外卖企业共同开发门禁系统等。
张红喜认为,目前骑手通行方案参与者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物业公司,真正“由点及面”、建立全行业层面的,需要更高的开发成本、行业配合度和数字化水平。此外,目前“骑手友好”相关方案需要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及骑手代表在内的多方沟通后试行,每一项决议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2024年5月,重庆市沙坪坝区成立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在一些人车分流的小区,骑手步行进入小区需要爬坡上坎、耗时耗力,经多方协商后,物业和业主同意骑手骑车进入地下车库,通过电梯送达业主家门口。但在龙湖拉特芳斯小区,该决议试行一周后,一些业主表示反对,认为存在车速过快、身份核实难等问题,于是又暂时关闭。
“我们核心考虑的出发点是业主的诉求”,北京金地物业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座谈会上,一些业主并不认可关于骑手电动自行车进入、小门开放数增多的建议,认为平台方对于配送时间负有责任,“他们认为骑手的超时和物业、业主没有什么关系,为了配合你的时效性妥协,谁来为安全负责呢?”
真正的“骑手友好”
针对配送时间的问题,多家外卖平台表示会在兼顾用户体验的同时,给予骑手一定的接单选择权,比如骑手可自行设置“同时接单量”,当骑手不便再接新订单时,发起改派、转单、将接单状态修改为“忙碌”等方式,自主管理当前的接单节奏。骑手选择“小休”后,可以15分钟内不接新单,但有骑手告诉记者,自己不敢“休”太多次,认为“‘小休’影响派单量”。碰上人手不够,有些站长也会拒绝骑手的“小休”申请。
美团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骑手如因小区无法通行、联系不上用户等不可抗力导致超时或差评,可通过客服申诉,核实情况后将为骑手免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名骑手表示该功能改善小区进入问题效果不佳,因为“人可以进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的地方不算无法进入”。
另一方面,采访中一些骑手认为,目前某些小区管理仍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把工服脱掉就能骑电动车进入,“但穿脱衣服也浪费时间”,如果碰到系统不定时着装检查、来不及穿上工服,将会面临罚款。
此外,在一些为骑手配备单车或板车的小区,仍存在设备数量较少、没过几天就被撤走的问题。“收集的量没有想象中大,损坏率也比较高”,北京丽都壹号所属社区工作人员曾告诉记者,原先社区鼓励居民自发捐赠旧自行车,但由于使用强度大、3辆自行车损坏多次,“只能不停地修”。一些骑手选择合伙购买自行车,平时上锁停放在小区门口。
目前许多替代措施仍有提升空间,有小区担心骑手使用平衡车进电梯时和居民发生冲撞,选择禁止平衡车进入小区。一名购买平衡车的骑手告诉记者,平衡车的最大承重只有80公斤左右,有时碰上送30公斤以上的桶装水,还需要同时拉上板车。
越来越多小区将“骑手友好”融入日常管理,在拥有接近2000户居民的天通苑中苑第三社区,外卖快递人员出入频繁,2024年8月小区门口新建成骑手驿站,配有微波炉、充电宝、医疗箱等设施,让路过的骑手歇歇脚。
骑手也在用善意回馈社区,一些热心的骑手集合在社区街道组织的微信群中,参与“随手拍”活动,随时上报路上看见的安全隐患,帮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菜跑腿。
“望京小哥大爱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刘建从2016年就开始在望京跑外卖,街边随手指一栋楼的一个位置,他都能说出路线和大概用时,“对望京比对老家的村儿还熟”。因为天生是个热心肠,他提出了不少方便骑手送餐的建议。平时跑单路上,他也会顺手摆一下共享单车,帮坐轮椅的老人上坡。(文中吴穹、王峰为化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