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昕
古代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就蒲松龄而言,因为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外出旅游。查阅史料,蒲松龄除游幕宝应外,一生中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不过泰山留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天性中又具备追踪神秘事物的缘故。
崂山耸立在黄海之滨,历史上有很多称谓,如“劳山”、“牢山”或“辅唐山”。崂山的与众不同在于山海相连、山光海色,高大雄伟、气势澎湃。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时地理总志《元和志》引用古语说“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崂”。崂山被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来此求仙,著名的道教人物丘处机、张三丰在此修道。康熙十年(1671),蒲松龄南游为宝应知县孙蕙作幕僚时写诗《与树百论南州山水》,评价崂山“何如劳山高崔嵬,上接浮云插沧海”,赞美崂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恢宏气势。
一、崂山海市
据《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到达崂山后,游历了崂山的上清宫、下清宫和八仙墩,因遇雨而宿青石涧。翌日晴霁,返回翻辕岭时,沧州岛出现了海市蜃楼,众人非常幸运地观看了这一奇景。据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记载:“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西向望,若凝眸。吾辈者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有存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为沧州岛。’一食顷而埤堄渐低,青山露髻文,移时而城尽山出,恍如梦寐矣。云:‘劳山原无海市,市在蓬莱。胶人五七十岁者,皆云未见也。’”
蒲松龄等人在崂山有幸目睹难得一见的崂山海市,对他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令人终生回味的神奇经历。因此,同行诸人多有不同形式的文字记载。蒲松龄写作了《崂山观海市作歌》,为我们复现了崂山海市的真实面貌。诗中写道: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
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
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
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
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
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
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
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
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
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诗中描写:海市开始时如万顷碧波,澄净可见,忽又变为天边孤城,女墙(矮墙)分明,琉璃瓦清晰可见,城中房屋隐于树丛之中,树上有归巢的乌鸦。在夕阳照耀下,海市中所有一切景物,连同洞开的城门极为清晰。城外绵延不断的道路上,许多人或乘车或骑马,从城门进进出出。接着,又像是关上了门户,孤城内外的景观隐去了,再度出现的是城门望楼下上千的人群在骚动;转眼间,城郭又化为山,有百余人骑着马、戴着头盔正在打猎;一瞬间,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所有景物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该诗描写了观看崂山海市所见的奇幻景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两句,由景联想到人,感叹人生如海市,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强调面对变故不必大惊小怪。
二、崂山道士
蒲松龄游览崂山之后,最令人称道的是留下了两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崂山道士》和《香玉》,从而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这是蒲松龄游览崂山的最大收获,也是对崂山景区的最大贡献。崂山“景因人显”,其知名度也因此大大提高。
据记载,“蒲松龄写书亭”原在崂山太清宫旁,后来坍塌,近年来在关岳祠旁复建了此亭。书写亭为一飞檐、红柱、木结构的小亭。亭西侧的白粉墙,即蒲松龄笔下的“穿墙壁”。人们大多认为,《崂山道士》就是在写书亭内构思而成的。据说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思,忽见对面墙上有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龄由此受到启发,写了《崂山道士》。这面墙也被称为“穿墙壁”,成为崂山的一个知名景点。《崂山道士》这篇故事写的是一个名叫王七的官宦子弟,“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芨往游”,他在道观见到一位白发垂颈的道长,苦苦哀求,被收为徒。一月后,因难受其苦,产生回家想法。一天日暮时分,王七师父的两位朋友来访,师父剪纸成月,室内一片光亮,嫦娥由月中跳下,为众人歌舞助兴,后来三人又移入月宫中。这一表演使王七大开眼界,遂打消了回家念头。又一个月后,王七仍然忍受不了劳苦,决意回家,临行前苦求师父教其穿墙术。王七按其指点,一试而过,大喜过望。师父告诉他,今后要洁身自好,否则就不灵验。王七回家后,将这一告诫抛到九霄云外,想在妻子面前炫耀一番,结果不仅没有穿墙而过,头上还撞了个大包。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养生修身的方士,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在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宋朝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被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各道教庙宇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朝,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教派总数达到10个。至清朝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王士禛《池北偶谈·崂山道士》载:“崂山又名劳山,在即墨界,山中多一二百岁人。有高密张生者,读书道观。观有老道士,形貌怪丑,执樵苏之役,张意忽之。一日买二牛,其家去山百里余,苦无人遣送,方踌躇顷,道士忽谓张曰:‘君似有所思,得勿以牛故耶?吾为君送之。’张异其言,逡巡已失牛。比归,问家人,曰:‘某日某时,有道人送二牛至。’忆其时正立谈顷也。自是知非常人,颇礼之。”与崂山有关的还有蒲松龄的《龁石》,其文记述:王士禛父亲王与敕的养马人王嘉禄“幼入劳山学道”,“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
三、耐冬与白牡丹
在崂山太清宫有一株高约7米、胸径约0.6米的山茶树,因开花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故又称耐冬。树下立着一块木牌,上书:此耐冬——山茶,即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香玉》篇之绛雪。《香玉》写的是胶州一位姓黄的书生在宫中读书时,与由白牡丹幻化的女子香玉浪漫而缠绵的爱情以及与由耐冬幻化的女子绛雪的深厚友情。小说中的绛雪是一位孤傲清高、极有个性的女子,她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胸怀,正是在她的帮助下,黄生与香玉生死相许的爱情才得以超越阴阳阻隔而再续前缘。黄生由此感叹:“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因此,这篇小说中绛雪的形象更为动人。这一人物的言行,无疑也使太清宫这株饱经风霜的耐冬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纯洁美好的人性魅力。
耐冬是山东人对山茶的称呼。山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树叶浓茂,四季长青。此树于冬季开花,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受气温限制,山茶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南,在华北地区露地栽培有一定的难度,青岛崂山沿海岛屿是我国山茶自然分布的最北缘。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五载:“最奇者,山茶。北方植盆盎为雅观,此间高大与他树等。大雪飘洒,花正盛开,大如茶盏,红如火齐,雪蒙其上,层层红白相间。”
作为香玉原型的那株白牡丹,据说也不是蒲松龄凭空杜撰的,而是从崂山牡丹的传说中受到了启发。不过,这个传说中的牡丹,生长地却在上清宫。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在他的《崂山九游记》中曾饶有兴致地记载了这一传说。据他所见,上清宫当时确有一株白牡丹,看起来年代已久。道士们给他讲述了关于这株牡丹的神奇故事:一百多年前,这株白牡丹被“大力者”连根掘走。几年后白牡丹从他那儿逃了出来。当晚宫中道士梦见有白衣人叩打宫门,高兴地叫喊:“我回来了!我现在回来了!”第二天早晨,道士们到原来白牡丹生长的地方一看,果然花的根茎又出现在土中,并吐出了新芽。“大力者”庭院中从崂山掘去的那株白牡丹,却在这一年枯死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据高弘图说,在他游览崂山时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蒲松龄很可能在游览时听到了这个流传已有二百余年的白牡丹传说,于是在《香玉》中对它作了艺术加工,塑造了美丽多情的香玉,但把白牡丹所在地从上清宫“移”到太清宫。令人惋惜的是,这棵美丽的白牡丹后来被无知的小道士砍掉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七引录《劳山丛拾》,明确指出崂山白牡丹传说即蒲松龄《香玉》篇故事来源,其文如下:上清宫之北,有洞曰烟霞洞,为刘仙姑修真处。仙姑之史不可考。洞前一白牡丹,巨逾罔抱,数百年物也。相传前明即墨蓝侍郎者游其地,见花而悦之,拟移植园中而未言也。是夜,道人梦一白衣女子来别曰:“余今当暂别此,至某年某月再来。”及明,蓝宦遣人持柬来取此花。道人异之,志梦中年月于壁。至期,道人又梦女子来曰:“余今归矣。”晓起趋视,则旧植花处,果含苞怒发。亟奔告蓝,趋园中视之,则所移植者,果槁死云。洞前花至今犹存,此则近于齐东野语矣。然《聊斋志异·香玉》一则,即本此而作也。
蒲松龄一生仅到过崂山一次,逗留时间也不太长。在以崂山为背景的《崂山道士》和《香玉》这两篇小说中,虽然不能找出蒲松龄在崂山当地写作的证据,但是可以肯定,这两篇小说的创作的确是以他游览崂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前提,可以说驰名中外的崂山及其美丽传说成就了这两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