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1月5日我国将迎来小寒时节。“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市委门诊部中医主治医师张继鹏认为,寒冷是一个不断积聚的过程,冷气积久而寒,却未达极点,是谓“小寒”。此时养生贵在养肾、防寒、调心。
养生原则:养肾为先
“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小寒时节,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快到了,此时养生应以养肾为先。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寒为阴邪,容易伤及肾阳,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若肾阳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浮肿、面色苍白或黝黑、精神萎靡等症状。
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黑色食物,“黑色入肾”,这些食物有助于滋养肾脏。核桃、板栗、腰果等坚果也是补肾固精的佳品,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为肾脏提供丰富的营养支持,增强肾脏功能,提升机体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此外,像韭菜味辛,性温,归肾经,其中的硫化物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适当食用韭菜可以辅助补肾;羊肉营养丰富,含有微量性激素,也具有一定的补肾作用。
除了饮食养肾,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样重要。冬季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损耗肾精。
养生重点:避免寒湿伤人
小寒时节,寒湿之邪极易侵袭人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寒湿交加,会导致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胃脘不适等诸多问题。因此,防寒祛湿至关重要。
首先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头部、颈部、腰部、脚部等易受寒的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颈部是人体阳气流通的重要通道,背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主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脚为“人体之根”,是阳气生发之源,也是最容易受寒之地。所以外出时应戴上帽子、围巾,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睡前热水泡脚,按揉脚底涌泉穴护阳。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温暖,可使用暖气、空调、除湿器等设备,防止室内寒湿过重。
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湿之邪,温暖身体。同时,可搭配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苡仁等,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防止水湿停聚。
养生心得:身心并调
情绪上要保持平和乐观,避免因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寒冷而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多晒太阳,促进阳气的伏藏与内敛,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阳气升发做好准备。也可多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增添生活的乐趣,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运动养生方面,民谚“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来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度的运动能够舒筋活络,畅通血脉,达到气血调和。但小寒天气寒冷,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以防运动损伤。同时,冬天运动应以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保护阳气,防止津液耗伤。
小寒时节,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养肾防寒湿,吃对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和情绪,就能让我们在这寒冷天气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安稳地迎接春天的到来,避免因不懂养生规矩而损害健康。
(全媒体记者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