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今年以来,中老年题材微短剧走红,中老年群体则是微短剧的主要观众。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微短剧不仅粗制滥造、剧情狗血、毫无营养,俨然“精神鸦片”,而且营销套路重重,让很多中老年用户成为被割的韭菜。
据报道,微短剧片名大多离不开“总裁”“首富”“重生”“逆袭”等词,内容不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就是“50岁保姆爱上20岁霸总”;批量制造一部七八十集的短剧只需要一周。在剧情设置上,这些微短剧更是荒唐离谱,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让观众极为上头,欲罢不能。播放到一定集数后,制片方就图穷匕见,让观众充值来解锁剧情。一集几元钱,但看完一部微短剧有时需要支付上百元,年费会员价格更是昂贵。
针对野蛮生长的劣质微短剧,广电总局已多次开展专项行动,网络平台也封禁了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微短剧行业乱象依旧存在,而且又有了新花招。
微短剧要盈利可以理解,但不能投流设置连环套,向观众投递“精神鸦片”,拿捏中老年人情绪,不仅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也在践踏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底线。
微短剧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监管部门必须为微短剧发展把好方向。短视频平台也该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扫干净,别再为了眼前利益而不管不顾,对低俗微短剧投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精神鸦片”害人,制造者与传播者都有责任,不给其投流的空间,让观众越来越少、流量越来越小,生产者自然就会主动放弃,把低俗微短剧投进垃圾桶。
(孟雅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