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揭开医保套现隐秘的角落

日期:12-27
字号:
版面:第A12版:A12       上一篇    下一篇

街边的医保套现小广告如今“换个马甲”出现在了电商平台上。

记者日前暗访发现,在淘宝、闲鱼平台上出现医保套现“商户”,正在进行非法倒卖药品活动。其运作流程包括线上寻找客户收集医保码、联系药店远程刷码消费、邮寄药品以及非法倒卖,其中部分线下药店店员在该运作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黑产链不仅实现了药品的非法流通和套现,还易于复制,又因其隐蔽性而难以被有效监管。

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骗保行为会直接导致医保基金的流失,影响医保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药品 高值且流通性强(东阿阿胶、安宫牛黄丸、免疫球蛋白等)

套现中介 安排刷码人员,几乎每个月都会到药店采购

药店 负责刷取医保资金,再定期通过快递将药品寄送给中介

流程 有时是通过微信群发布医保码,店员协助完成刷码;有时则是直接到店操作

流向 阿胶多用来送礼,部分药品可能回流到私人药店

链条特点 具有隐蔽性,以药品为载体,并非纯粹的刷卡套现

交易链 线上寻找客户收集医保码 分工明确、行动隐秘

记者调查发现,东阿阿胶、安宫牛黄丸、免疫球蛋白等高值且流通性强的药品,是套现中介的主要采购目标。其运作流程包括线上寻找客户收集医保码、联系药店远程刷码消费、邮寄药品以及非法倒卖。由此,一条分工明确、行动隐秘的非法产业链应运而生。

线上寻客

购药转卖套现按比例分成

在淘宝、闲鱼平台检索“医保卡套现”等关键词,无法找到相关结果。可当尝试输入“医堡缇”“医保缇卡”等谐音词,便会跳出几个带有暗示性的商品,配有“医保刷卡”四个大字或药房货架图片。记者选中其中一个商品,其详情页标注着“全国可接”。记者将商品链接发送给店铺客服,迅速收到了一条自动回复:“就是你想的,请截图额度报价”。紧接着,客服再次发送“额度截图”的提示,并询问记者的医保缴纳地以及当前是否在职。

对方很快添加记者微信,并向记者表示,无需本人到店,只用提供医保电子凭证进行远程购药操作,即可代刷全国各地的医保卡进行套现。记者以不想有外地刷卡记录为由,提出希望在长沙当地刷医保卡,对方称在外地刷卡只要一周内不使用医保卡就不会有影响,但如果指定在当地刷,则需要将手续费从39%提高至43%。

为进一步打消记者顾虑,对方自称与许多药店合作,“几十万的异地照样做,影响的只是我们店铺”,还向记者发来一张201399元的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截图用以佐证,对方称记者卡上的额度小,“几千而已,不用考虑太多”。

记者再次以“确保卡片使用安全”为由,提出亲自携卡到现场进行交易的要求。对方回应记者可以前往指定药店购药后带回,但强调“自己去店里刷贵”,因此手续费将增加到45%,而记者实际能收到的金额将只占实付总额的55%。

药店交易

微信群聊说明购买步骤

按照约定时间,记者来到了药店门口。微信群聊中的女子提前向记者说明了购买步骤:进店后,向店员表明自己是“下午联系好的,买6盒东阿阿胶,790元一盒”。并强调需检查每一盒东阿阿胶的生产日期,“最好拿今年的,没有的话就去年的。”之后发送了一张盒子底部图片供记者参考,上面标注了药品的生产批号及日期。

记者进店后,一名药店员工与店长通话确认。因目前店内仅有4盒存货,该店员极力劝说记者先刷6盒的钱,并承诺后续会邮寄两盒新的东阿阿胶给对方,同时还与记者联系的套现中间人进行了电话协商。

邮寄倒卖

交接后将药品邮寄给上线

最终,记者买了4盒阿胶,随后前往另一地点,与群聊中的女子见面。在与该女子线下交接药品时,对方依次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包装完好情况,拍摄视频反馈给上线。记者当场收到转账1738元,即实付总额的55%。群内男子称其有客户,“人家需要这个东西”,若记者以后逛药店遇到便宜的,可以买了寄给他。线下交接女子则向记者表示,她负责在长沙联系药店确认药品数量及收货,再将药品邮寄给身在厦门的上线。

模式易复制

药店与套现中介

建群、刷码、寄药

记者通过另一线上套现中介,前往另一家连锁药店购买安宫牛黄丸。表明介绍人身份后,该药店员工透露,套现中介几乎每个月都会来采购安宫牛黄丸,店长会以优惠的促销价给对方。套现流程有时是通过微信群发布医保码,店员协助完成刷码;有时则是直接到店操作。该员工还向记者展示了店长与套现中介之间的沟通微信群。

记者进一步联系了店长,店长表示自己并没有销路,她称自己仅负责刷取医保资金,具体的刷码人员由中介安排,再定期通过快递将药品寄送给中介。

遵循这一操作模式,记者走访了多家连锁药店寻求合作,有药店员工听到“组建群聊”“线上刷码”等避之不及,拒绝了记者的要求;而有的药店员工则未询问医保码来源,便承诺记者只要给码,她就能够线上远程刷码买药,称可以将药邮寄给记者。

—— 专家分析 ——

套现的操作便捷快速

作案手法更加隐蔽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向记者表示,此种行径必然使用医保资金,属于非常典型的医保个账套现的作案手法。在仲崇明看来,该类犯罪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基础。作案人,转换到这种潜在客户广泛,且行政监管打击力度有限的所谓“新商业范式”,通过线上渠道,如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发布广告,吸引有套现需求的参保人员。“套现的操作便捷快速,在普通参保者、医保持卡人这一侧,似乎也更容易被诱惑到。”仲崇明说。

利益链 套现中介、药店员工、参保人员已经形成紧密关联

那么,这一模式背后的利益链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同时,医保基金是如何在这一系列环节中逐渐失守的呢?

—— 中介 ——

与药房谈定药品价格

付出成本低

一位在武汉从事线下套现活动长达七年的中介张某向记者举例,他与药房谈定的一种药品价格是每盒750元,而批发价为600多元。随后,他以原价的7折即525元,返现给持卡人。而张某出售的价格不仅低于药店零售价,还低于批发价,每盒药品能赚超过100元的利润。另外,他称东阿阿胶还会有一小条赠品,“普通顾客不会有,你要与药店谈,说我们这里买的多。”

张某介绍,他们团队六七个人,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印小广告单,开着摩托在医院、药房四处转。成交的利润会分给其他成员,比如贴广告的、接电话的。

—— 药房员工 ——

有提成但不多

可助完成药店绩效

药房员工是否从中获利呢?多名药店员工表示没有额外分成。据前述中介张某称,之前药店会主动联系他们,“说这个月绩效完不成,给我们留了药和礼盒,问我们为何不去,让来凑几单。”在医保局加强监管后,药店员工不让他们进药房,担心被监控拍到,每次套现,他们就在药店附近守着,只让持卡人一个一个进药店。在这名中介看来,这是“双向互惠”的操作模式,他们与药店也只是买药交易关系。

另一家连锁药房的店员向记者透露,其与套现中介“打交道好几年”,但他对套现的具体流程不了解,“任何人到店都是顾客,(卖的药)有提成但不多,可助完成药店绩效。”

—— 流向 ——

阿胶多用来送礼

部分会回流到私人药店

倒卖的药流向何处?中介张某称阿胶多用来送礼,因此购买时会特别留意生产日期及礼品包装,并称自己的上线“有渠道”。另有药店员工称,部分药品可能回流到私人药店,“现在无法回流到大型连锁的上市药店,一旦扫了追溯码,就无法再卖,而私人药店是不用扫码的。”

非法医保套现和药品销售违规行为的频繁发生,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见其监管难度大,且危害性大。这些行为往往神出鬼没,难以追踪和打击。“骗保行为会直接导致医保基金的流失,影响医保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专家献策 ——

需采用“逆向思维”瓦解链条

记者了解到,2014年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就曾明确:“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未取得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非法经营药品,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参保人员不得利用其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定点医药机构不得为参保人员利用其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提供便利。

徐毓才告诉记者,个人或团伙,通过广泛收取参保人员医保卡,联合串通医保定点药店、诊所、医院,采取虚假就医购药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利用中间抽成、按比例返现的行为,机构和团伙均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超过5000元即为骗保犯罪。

对于套现最有效、最有力度的监管举措,仲崇明坦言需采用“逆向思维”,加大医保宣传力度,影响参保者个人决定,使大家认识到这种手法真正被坑害到利益的,恰恰是参保者、包庇者、失足者。

仲崇明建议,鼓励案中人自我揭发检举,对主动坦白者从宽从轻处罚,甚至附条件地豁免。在类似案件,考虑不绝对以查获案值来裁量其罪责,强调犯罪性质严肃性。此外对于《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立法、释法需细化,“参保人远程扫码是否违规?是药店违规还是参保人违规?还是两边都有违规?在政策规范制定和实施管理上还有待细化。”

(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