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犹如雪花初绽放

日期:12-13
字号:
版面:第A14版:A14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斐

相对于《我的阿勒泰》《冬牧场》这些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李娟的散文集《九篇雪》较少被人知道。

《九篇雪》首次出版于2003年,是李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部散文集是她文学道路的起点,也是她命运齿轮转动的开端。

这部作品共收录了40篇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是写牧区生活。其中,有几篇专门写哈萨克牧民。如《交流》《拴马桩》和《小孩努尔楠》,都是写李娟一家人与哈萨克牧民之间交往的趣事。

第二章“这样的生活”多是写家人与生活。《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写了外婆的“乡愁”;《补鞋能补出的幸福》中出现了率性的妈妈和踏实的叔叔;《富蕴县的树》《房子破了》和《荒野花园》则是作者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描写,有感慨、有抒情,也有对未来的畅想。

至于第三章“草野之羊”,写的多是童年的经历或自己的梦境。有人说,这部分的内容“看不懂、很压抑”,也有人说,当作梦境去看就能看明白。作者的解释是,写这些文章时,她正在县城照顾生病的外婆,加上人生前路不明朗,心情沉重又沮丧。

总之,这些李娟二十岁上下写就的文字,有着属于那个时期的青涩烙印。

在我看来,《九篇雪》里的散文,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简短型。这些文章短小、简练,略显急促。看似能将事情说清楚,却没有李娟后来散文作品中娓娓道来的从容。

第二类是梦境型。处于青春迷茫中的人,既有着看不清未来的恐慌,也有着理不清心绪的焦灼,与此同时,还偏偏有着肆意、汹涌的表达冲动。于是,梦境般的描述与描述下的梦境,纷纷跃于笔端。阅读李娟的这类文章,有的人找到了共鸣,也有人表示不知所云。

第三类是成熟型。这类文章从篇幅长度到语言特色,都与李娟后来创作成熟稳定期的作品相差无二。我很喜欢《在河边》《行在山野》《吃抓肉的事》《有关酒鬼的没有意义的记叙》和《补鞋能补出的幸福》这几篇。这些文章叙事丰富,情节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李娟式的轻松与幽默。

无论如何,这些文字所记录的都是那个时期的李娟。作为读者,在阅读李娟诸多作品之后,再来品读这部《九篇雪》,能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创作起点,也可以完整地观察到一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长过程与风格流变。

细细品读,不难从作者略显稚嫩的表达中看见她的才华与灵气。她写爱情:“我们沉默的时候,胸中仍有大江大浪澎湃不已”;写生活的艰辛:“风雨来时,我们几乎只能用双手挡在头顶上。我们保不住房子,最多只能保住心底巴掌大的一处干燥温暖的角落”;她写雪花:“任何落去的雪花,我看见它们已经把青春落下,然后是爱情,最后是生命。”

这部《九篇雪》一度被李娟自己嫌弃,认为文字幼稚,不愿再版。后来,李娟同意再版,是因为她已接受了最初的那个自己。

那是一个写作者初试啼声的开始,文字清澈、纯粹,如雪花般飘落,无论落到地面后形成怎样的模样,都是它本该有的样子——轻盈、纯净,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难能可贵,且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