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敬东
纸张很软、分量很轻,翻开之后有一股浓烈的刺鼻味道,书本上字迹模糊甚至出现重影……日前,记者在淄川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采访时,民警向记者展示了省督“4·09”特大制售盗版中小学教材案中查获的盗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今年9月,淄川公安分局经过数月缜密侦查,成功侦破这一特大知识产权案件,捣毁销售窝点5个、查扣盗版教材、非法出版物21万余册,涉案价值达3100余万元,斩断了一条涉及多个省市的盗版教材黑灰产业链。
作为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淄川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聚焦知识产权类案件,建立完善涉企警情秒级响应、涉企案件“一案一专班”、涉企案件快侦快破快挽损机制,从扎紧篱笆自我防范到行刑衔接科学维权,一站式守护企业知识产权,一年以来破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1起,涉案金额数亿元,守护了企业核心知产,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缘何落地淄川
2023年11月,淄川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
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缘何落地淄川?
数字显示,2023年,我市授权发明专利253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万件、达1157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58件;全市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20家、优势企业达30家。淄川更是高科技企业云集,鲁泰纺织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泰鼎机械获得优秀奖、凯盛新材入选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项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而知识产权与创新的落地关系最为紧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亟需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优势,打通堵点、难点,加快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淄川公安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凯盛新材是淄川一家主营“氯化亚砜”的新材料企业,打破欧美技术垄断,生产出高分子新材料聚醚酮酮,一举站上了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金字塔尖”。
凯盛新材副总经理王荣海坦言:“作为研发型企业,自主创新是我们企业的生命。保护我们的研发成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全面深化对省级专精特新、“老字号”企业等重点知识产权领域研究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激活新质生产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淄川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23年5月启动建设,当年11月建成投用。市场监管、检察院、法院、司法等8个部门联合入驻,实现“维权一窗申请、保护一窗协助、侵权一窗应对、犯罪一窗打击”,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一站式守护企业“知产”
“成立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就是要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扎紧篱笆自我防范到行刑衔接科学维权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厅,淄川分局直属大队民警赵洪璇向记者介绍。在这里,企业有了服务需求,不管是不是归公安管,都可以提出来,由工作人员分析比对,并联系具体的职能部门、具体的办事人员,一帮到底。
在保密会谈室,可以完成法律咨询和报案求助事项,还可以根据需求连线市场监管局、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和专业律师进行线上答疑,真正实现从行政保护到刑事保护的无缝衔接。
案件侦办中,办案民警发现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知之甚少,于是,创造性地建立了“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维权、侵权应对”的“四步”工作法,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打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企业一旦被诉侵权特别是刑事侵权,应对不当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办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旦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可能造成企业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应对。因此,我们积极向企业提供协助,正面引导企业通过合理责任划分、积极谈判调解,适度维权反诉等形式科学应对,帮助企业合法减责、避责。”淄川分局直属大队大队长张民告诉记者。
同时,淄川公安分局全面落实“一企一警”“一企一策”“一企一课”“一企一档”,指导企业完善规范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实行“警企联络员”和“项目警长”挂包联系服务机制,组织警企联络员对全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逐一挂包联系,面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状况,对点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凯盛新材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李光辉感触颇深,“作为企业的科研人员,每天都与企业的研究成果接触,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研究成果的泄漏。有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我们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让我们很安心。”
“重点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保护好企业的“黑科技”,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在食药环知大数据作战室,记者看到,这里融合了行业、部门、社会数据,汇集形成30万条“数据池”“前科库”“线索仓”,干警从数据中发现风险、从风险中寻找案源、从个案中挖掘类案。
“11·29”案件是淄川区侦破的首起侵犯企业经营性商业秘密案件。在这起案件中,企业高管上演真实版的“无间道”,利用自己掌握的企业商业秘密成立经营公司,撬走了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将老东家剔除出了供应链。
“案件侦办过程中,我们坚持打击犯罪与挽损减损并重,防止‘办了案子、毁了业务,赢了官司、丢了市场、输了销售渠道’。”张民介绍,在成功破案的同时,警方多次与各方沟通,协助企业重新打通上下游经营渠道,找回经营信心,激发创新活力。
淄川公安分局侦办的“7·06侵犯技术性商业秘密案件”涉及6个省市的9个大型化工企业,其中有投资规模高达20亿元的跨国集团,侵权淄川某企业商业秘密,造成损失达数余亿元。企业离职前员工、设计公司、工程施工设计员等角色都把黑手伸向了企业的技术秘密,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给同类企业,给权利人带来巨额损失。这些侵权企业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影响巨大。该案现已抓获嫌疑人18人,逮捕4人。目前,该案已进入审判阶段。
目前,淄川公安分局以刑事打击和侵权应对作为工作重点,梳理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四大类知识产权的重点保护企业实行重点保护。
“实行警情‘秒级响应’和辖区派出所+专业警种‘一警双派’、刑事案件实行‘一案一专班’和公检法‘一案一商’,打通了专业鉴定、行政执法、刑事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五个保护环节,畅通行政、刑事、民事三大保护手段相互衔接形成闭环,创新‘事前预防、事中保护、事后维权、侵权应对’的‘四步工作法’,实现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整治和侵权应对,有力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张民告诉记者。
数字显示,淄川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先后破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4名,为企业挽回损失数亿元。张民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表彰为“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淄川公安分局直属大队被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山东省公安厅表彰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7·06”侵犯商业秘密案等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入选“淄博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