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12月2日在网站公布的今年评选出的年度词汇为“脑腐”,定义为“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因过度消费“某种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物质(尤指网络内容)”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过长时间刷手机,看的都是没啥内容的朋友圈、短视频?这种状态就是“脑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刷朋友圈、看短视频,获取各种信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陷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那些毫无营养的内容。这些低质量的网络内容如同精神鸦片一般,让我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沉淀,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和智识状态便开始衰退。
牛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指出,“脑腐”是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这个词描述了人们对网络世界的不满和对社交媒体的焦虑。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难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和价值。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我们的思维被不断打断,我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更难以进行深入思考。
如何避免“脑腐”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而是要让它为我们服务。其次,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学会辨别网络内容的真假和价值。不要盲目地相信和传播那些没有根据的信息,而是要多关注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最后,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和学习的心态,不断地挑战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脑腐”这个词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时代的精神困境。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避免“脑腐”,让我们的大脑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和活力。 (伊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