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一张照片、一本薄薄的册子,背后是一代代档案人对城市记忆的默默守护。
11月28日,记者走进淄博市档案馆,见到了市档案馆编辑研究科科长、四级调研员高德松,听他讲述关于档案的那些事儿。
“在大众眼中,一提到档案便觉得很有神秘色彩。其实档案并不神秘,小到记录个人生命周期全过程,大到保存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历史,它是‘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工具。”一见到高德松,他便为记者科普起档案工作。“接收进馆、整理编目、上架、库房管理,这就是档案工作的日常。”高德松说。
1986年高德松毕业后被分配到淄博市档案馆,如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8年。“管理档案易,读懂档案难。”高德松说。38年来,他坚持与档案“对话”,让历史重焕光彩,编纂了《淄博市与德国的历史渊源及友好往来情况概述》《淄博市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选编·淄博特委》等材料,将纷繁复杂的档案材料按照脉络进行编研,使历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特藏室中,高德松为我们展示了一份特别的档案—《周总理与高肇甫家人的交往》。这份档案从淄博矿务局离休职工高肇甫(周恩来总理启蒙老师高盘之先生之次子)手中征集而来,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示了周恩来总理与高盘之先生及其家人的交往过程。这份档案里有一张珍贵的合影,高德松为记者一行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1961年,高肇甫给周总理写信表述思念之情,总理回信邀他来京,随即高肇甫夫妇带着3个孩子来京见到了周总理。此次会面过程中,周总理对高肇甫夫妇提议‘你们来一趟不容易,咱们合个影吧。’于是高肇甫一家5口与周总理留下了这张无比珍贵的照片。”
“档案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高德松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穿透岁月的长河,照亮后人的心灵。
大数据技术引领转型浪潮,这一背景下,市档案馆如何应对?在查档室里,高德松为记者介绍了“在淄查档”服务平台。“有了这个平台,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查档需求,可以实现‘网上申请、远程办理、就近取档’的异地、跨馆、在线档案利用。”在数字化改革之后,档案不仅是一本厚厚的典籍,也成为搜索引擎里无穷的信息,为群众带来便利。(全媒体记者胡明 赵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