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当人机开始取代人际

日期:11-28
字号:
版面:第A11版:A11       上一篇    下一篇

算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关于人们的命运是否会被算法所左右,现在似乎也已经有了答案:

今年2月,美国一名沉迷于与AI机器人聊天的14岁少年自杀身亡,震惊全球。

事件的发生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该如何看待人机关系?当虚拟世界的“手”伸入现实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社恐”“i人”“淡人”……这几年,各种关于不擅长社交的词条频频得到网友共鸣,在无法忽视的社交需求和不想社交的心理压力之间,人工智能(AI)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社交“解药”。

“交往”更简单。“憋着一肚子话,说给朋友怕被吐槽,只能和陌生人倾诉”“很多现实中没法和亲人朋友说的话,在这里得到了很有帮助的答案”……很多人将AI陪聊机器人当作了诉说心事的“树洞”,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也不需要瞻前顾后,更不用怕被人“背刺”,与AI之间的“交往”似乎更简单、更安心。

情绪更稳定。无论天气多热,AI导游甜美的声音都会稳定输出;无论孩子作业写成什么样,AI教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解答问题;无论你发多大的脾气,AI恋人总能温柔地安慰你……始终保持稳定情绪的AI,是很多人向往的社交“搭子”。

服务更专业。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自动驾驶、金融科技……如今的AI涉及各行各业,强大的数据造就了AI的“最强大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AI总能快速地给出答案,它可以通过算法实现语境识别、意图分析、对话管理等功能,让你感觉它很“懂”你,并且AI还可以通过信息交互和学习不断优化自身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和AI交流可能更高效,且问啥都不用有心理负担。

凡事都有两面性,AI之所以更“懂你”,正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真人,它说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什么是虚构?就是“假的”,至少对你的情感不可能是真的。所以,对于AI创造的“美好世界”,要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应有的克制。

逐渐模糊的虚拟与现实。随着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日臻完善,虚拟世界愈发真实。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工作、买房、结婚;能够听到虚拟恋人真切的声音,感受“Ta”指尖的温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性格和“人生经历”……问题在于,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感受越“真实”,离现实生活可能就会越远。

人机取代人际。越亲密的人机关系,越容易造成人们与现实社交关系的脱节。以青少年为例,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显示,青少年对AI的认知度非常高,45.1%的未成年人使用过AI产品。当越来越多的“社恐”选择与AI建立“人机”关系,而非与真实的人交流互动时,可能就会从基础上削弱社会的整体人际关系质量。

从治愈滑向致郁。我们总是想在繁忙的日常中寻一方静地,治愈疲劳的心灵,然而,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治愈却并非长久之计。无论AI聊天对象多么逼真、多么善解人意,它的基础都是虚拟的网络数据,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的感情需求。如果过度依赖AI的陪伴和理解,贪恋这种“快餐式”的情感满足,放弃真实的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暴躁症等心理问题。

“甜蜜”的数据陷阱。虚拟世界并不是“免费世界”,想要完美的陪伴,除了付出金钱代价之外,还要付出数据和隐私代价。

比如,某AI聊天软件上,“创造想象中的Ta”“任意描绘Ta的样子”“自由定义Ta的人设”等成为该软件吸引用户的亮点。如果想要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完美恋人”,必须要输入一些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工作、爱好等。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当AI技术从象牙塔走进现实生活,对AI“变坏”的防御就不能只是一种想法,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充满前瞻性的行动。

多“智”齐管规范发展。由我们创造出来的世界,应由我们所监管。一方面,人工智能公司在开发和使用相关技术时,要主动加强算法监管技术,及时修复漏洞,保障用户的安全和隐私。另一方面,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明确法律主体责任,对人工智能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金钱纠纷等,搭建从预防、监测、评估到处理的应对机制,以法律的强约束力规范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全社会也应该行动起来,共同“管理”虚拟世界。严厉打击非法和不良科技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敦促科技公司将人的权益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等等。

强化智能预警谨防沉迷。科技公司要全面加强对AI产品的监管与审核,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用户反馈机制及内容审核与过滤机制。当涉及敏感话题,如用户在聊天中出现“真想结束一切啊”等高危词汇,AI平台应该迅速启动报警机制。AI平台不应只盯着上涨的数据和利益,必须从用户安全角度出发,采取设置显著提醒、规定使用时间等措施防止用户沉迷,帮助用户分清虚拟与现实。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应设置严格的年龄限制和身份验证机制,严防“AI聊天致死案”悲剧重演。

拥抱现实用心生活。虚拟世界不是“桃花源”“乌托邦”,不能逃避现实躲避其中,寻求“镜中花、水中月”般的慰藉,更不能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

无论幸福还是痛苦,温暖还是孤独,开心或是悲伤,都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学会去接纳它。余华在《活着》中写“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这正是现实世界的可爱之处。

可以预想到,未来我们的生活会和AI机器人有越来越多的连接,AI也必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但始终需要牢记的是,无论AI变得多么“聪明”,它都只是一款工具,不是亲人、友人、爱人。真正能帮助我们治愈内心、圆满生活的,依然是源自真实生活的力量。 (据《山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