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淄博晚报

我为家乡“修史”

日期:11-26
字号:
版面:第A06版:A06       上一篇    下一篇

“我深爱着那片土地,因为爱它,所以更怕失去它。”

就是这样一份朴素而炽热的乡情,让一个黄河滩区的中学生王照宇,在自己的村庄“整体搬迁”前,为村子的一草一木拍照留影像,搜集自认为有价值的各种资料,修家谱,编写村史;在村庄拆迁还田以后,他向档案馆捐赠了从家乡搜集、购买的许多珍贵档案,包括号称金融“活化石”的民国时期钱庄账本、三张印花税票、多本老年份图书等档案资料,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商业史话,见证了一段历史变迁。

在王照宇的努力下,家乡以另外一种方式成功“保留”了下来。

捐赠珍贵档案

《高青县档案馆馆藏再添民国记忆瑰宝》,日前,一则新闻让人们知道了王照宇,17岁的他现就读于高青县第一中学,是一名高二学生。

王照宇捐赠的账本是高青县内首次发现的珍贵钱庄档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翻开这本泛黄的账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银钱流转、商贾云集的民国时代。账本历经岁月洗礼,封面原本的绢布封套已经朽烂,部分纸张受损较严重,但字迹整体清晰,内容记载完好。经过档案馆内专业人员查阅资料和细致考据,这本账本应为民国时期高苑县钱庄账本,记录了民国时期高苑县、青城县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商业往来。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一条纽带,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历史的凭证、未来的参考。” 在高青县档案馆,馆长于领娣一边跟记者述说着“档案”的重要,一边说起了王照宇,“除了捐赠账本、税票等珍贵档案,王照宇有两件事深深感动了我,一是他找到了高青的文昌阁照片,自我参加工作时,距今20余年,一直看到的是电子版,从未见过实体照片,从王照宇拿来后,我才看到实体照片;二是修家谱,他独立完成了他们王家的家谱。修家谱是一项繁杂的事情,需要相关姓氏的众多家庭成员组成家谱编委会,需要做大量的访问和调研等工作,才能编修出有价值和留存于世的姓氏家谱,难度不亚于村志编修。”

虽已是初冬,听着于馆长专业的“夸奖”,看到捐赠的许多档案有些正在详细考证,有些已经有了自己的号码并顺利入库,从此得以更科学、长久地保留下去,王照宇感受到了阵阵暖流。

“一眼千年”,短短四个字,道出了他热爱文史的原因。

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缘何有此令人敬佩的情怀?

“故土难离”,用另一种方式把家乡留住

月是故乡明。

王照宇是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生于斯,长于斯”,王照宇从小对村里包括土坯房之类的一切都感兴趣,喜欢问东问西,更喜欢和爷爷奶奶一起“春种秋收”,享受乡村的四季。到县城上了幼儿园以后,一有空就泡在班级图书角的他,对文史类的书爱不释手,周末或节假日,父母就把他单独送上回村的长途汽车,下车后由爷爷接回老家。

2017年,10岁的王照宇作为家庭代表参加黄河滩区外迁征求意见会议,得知村民们几经商量最终确定村庄需要“整体搬迁”后,王照宇紧张得很,“因为爱它,所以更怕失去它”,从此,他加快了“留住”村庄的步伐。不管酷暑还是寒冬,王照宇写完作业就满村地跑,一遍又一遍,大到房屋住宅,小到阡陌沟壑,企图把村庄的一草一木印在脑子里。后来,随着学业的增加,与村庄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他开始拍村里的照片,同时收集、记录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

“故土难离”,村庄整体搬迁到镇上以后,王照宇没有停止留住家乡的步伐,他不断走访族内的老人,哪怕收集到有一条半条有用的新线索,他都会很高兴,感觉不虚此行。慢慢的,他了解到了家乡更多广袤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民众的生活、人们的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盛世修志。

2021年,王照宇萌生了修家谱、写村史的想法,“有些东西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不去询问,可能就永远没有人知道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我深知属词比事的重要性,我想尽己所能去抓住历史的尾巴,把能够了解到的历史档案最大限度地记述下来。”

修家谱,非同小可。由于历年的搬迁与人为因素,许多村庄已经消失。尤其是北沟里王家,原址已经被夷为平地,南沟里王家只剩三户人家,原址被国道地基掩盖。王照宇就到这些村庄原址周围的村子去打听,专门找一些老人聊天记录。所幸的是,王胜清、王仁清两位老人分别提供了南沟里王村和北沟里王村的众多信息,还口述了其记忆中的各自村庄地图,为材料整理提供了极大帮助。采访中,老人们常说:“如果某某还在,可能就知道了,他年龄大,知道的多点……”听的多了,王照宇更加感受到了“修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而对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执念,加速了王照宇的“寻根”之旅。

山阻石拦,大江必定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红。

2022年,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对于写出有价值的村史仍无头绪的王照宇,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翻阅《高青县志》《青城县志》《高青县地名研究》《高青县地名志》等各类书籍……一年多以后,三圣村结束了没有村史的历史,这在很多村庄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坐长途汽车回去以后不方便转村,我还是骑电动车吧。”2024年,为了对家谱和村史不断修正、补充,来回六十公里的路,王照宇已经不知道走了多少趟。

打造更多“行走的课堂”

王照宇现在就读的高青县第一中学是省级特色高中。学校依托高青沿黄优势,以历史学科基地为载体,逐步构建起了以“融合黄河文化、培育安澜君子”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特别是被称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陈庄一唐口遗址的发现,更为学生们学习历史提供了现实支撑。

“整个高青县,都高度重视用黄河文化‘立根铸魂’,通过深入挖掘早齐文化、黄河文化、《尚书》文化等本土优秀文化教育价值,开发了‘齐韵黄河·慧玩四季’等系列校本课程76门。开展省、市、县三级研学旅行课程和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研学基地被评为第四批省级研学基地,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畅享黄河韵 弘扬黄河情’被评为市级优秀研学类课程。”高青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延科说。

在此背景下,进入高青县第一中学的王照宇如鱼得水,选科的时候更是坚定地选择了历史学科。

“王照宇捐赠档案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他的故事。这个孩子不简单,热爱土地、热爱文史,一路走来,造就了他坚韧、大爱的优良品质。我们在感动之余也受到启发,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增加了‘身边的榜样’这一环节,很快,一批刻苦进取、乐于助人的学生就被挖掘了出来,他们如同一节节‘行走的课堂’,发生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影响着整个校园的风气。另外,学校的业余党校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为了让优秀学生带动更多学生优秀,在今年高三优秀团员业余党校结业仪式上,我们还让王照宇给师哥师姐讲讲自己的故事,一年以后,希望他们将王照宇的故事带进不同的大学,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高青县第一中学主要负责人史雷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故乡的山水、人情,是最温暖的记忆和最深刻的眷恋,是心灵的依托和文化的原乡,这就是家国情怀,是世代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行走的课堂’是脚步的出行,更是精神的畅游。从小课堂到大社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当家国情怀这颗美好的种子在少年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便如同一股不竭的源泉,滋养着他们年轻而炙热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时刻挺起胸膛,去迎接困难和挑战。他们将带着这份烙印,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力量创造青春之中国。”从事思政课教学24年的山东省特级教师谢翔宇说。

(全媒体记者夏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