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角落里,总有一些地方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包子店,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活韵味的所在。
姥姥家以前住在八大局便民市场附近,这些年随着姥姥家搬走,我回到这里的机会少了,但记忆中豆腐蒸包的味道一直清晰,每每想起,便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这家位于张店区金晶大道东一街的三鲜小笼蒸包店并不起眼,招牌已然褪色,店主夫妇更是一对不善言谈的“i人”。当熟悉的场景再度映入眼帘,一股抑制不住的欣喜充满记者全身。看着腾腾热气从蒸笼中涌出,瞬间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
走进蒸包店,首先闻到的是那浓郁的面香和馅料的味道。在总共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内,有一间工作间、一间堂食间,门外还有几张四方桌搭配着老旧的杌札,蒸笼、笼布处处透着年代感,里外透着简朴的蒸包店已在这条小巷平静走过29年。
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味道。
1995年,刘长明夫妇从一南方人手中接过手艺和店面,开启了起早摸黑的经营生活。那时的蒸包还卖1块8一笼,猪肉、大葱混合剁碎,搭配清香的豆腐调馅,10个包子一笼上锅蒸熟;时间一到,蒸包被倒扣入另一蒸笼内,笼布揭开,包子上桌。新鲜出笼的蒸包汁水丰富,肉馅成型,猪肉与豆腐之间,有香葱、虾米掺入其中,使得口感更加丰富;烫面包子皮,入口柔软有嚼劲,汤汁不撒不漏,搭配上一小碟醋或是一碗小米粥,暖香入口,暖意入胃。
从早到晚,来这吃包子的绝大部分是附近的老居民,也有不少人是从小吃到大的,蒸包店就像是周围街坊邻居的小食堂,路过点上一笼包子带走,是人们早已习惯的日常。
“还是老样子?一笼包子、一碗稀饭……”对于刘长明夫妇来说,周先生是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了。“我们在这里卖了快三十年的包子,许多年轻的顾客都是看着他们长大的。”刘长明笑着回忆,“说一句吃着我们包子长大的,也不算过分。”
周先生一边扫着码付款,一边聊着关于蒸包店的记忆,“以前的炉子、摊位摆在路边,来了找个杌札一坐,倒上醋的工夫包子就摆在眼前了。这家店就是我们周边市民的‘刚需’,又实惠又美味。”周先生表示,现如今,八大局便民市场已是个淄博的热门打卡地,像蒸包店这样简朴中透着陈旧的存在,难免显得格格不入。但多年以来,我们都离不开豆腐蒸包这个味儿,凭借着那一口不变的味道,便赢得了大家的口碑和信任。
当听到夸赞的声音,蒸包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总是腼腆笑着表达感谢。他们日复一日熟练地忙碌着,揉面、擀皮、包馅,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像是一首和谐的生活交响曲。多年来,夫妇俩的经营即生活,全年无休坚持做着这一种豆腐蒸包,味道始终如一。每当碰到熟客,老板和老板娘会送上一句温馨的问候,来此买包子的人们也会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在这个过程中,店主夫妇的朴实、勤劳和坚持,与食客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让蒸包店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当下充满快节奏和压力的生活中,蒸包店就像一个宁静的港湾,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和慰藉。
(全媒体记者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