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份,淄博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由一开始的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到如今的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发展前景持续向好。背后是“有解”“链式”“用户”“生态”四个思维在起作用,促使淄博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向着集研发、生产、集成、应用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迈进。
淄博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布局在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期,如何破解“转型难”?“有解”思维很关键。
记者采访了解到,淄博高新区发挥丰富的科技孵化载体优势,为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机器人企业,提供孵化、加速、技术等一体化服务。淄博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氏达特减速机)作为在淄博高新区土生土长的机器人企业,从3人的初创团队到现在400余人的规模化企业,离不开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护航”。近三年来,纽氏达特减速机已申请专利49项,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在国内精密减速机市场份额约占24.7%,产能最高达70万台/年,产品远销海外。
破解难题的同时,淄博高新区还有针对性地建链、强链、延链,以“链式”思维培育打造“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应用端”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依托“研发1个项目、成立1家公司、培育1个产业”的创新孵链模式,成功孵化山东能行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法奥智能(淄博)装备有限公司等12家机器人产业公司,产品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延伸到智能协作机器人、行走轴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中下游,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体系。
体系渐显,企业要快速发展,还离不开外部环境。淄博高新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思维为企业打造发展环境。通过建立“一个项目、一位挂包领导、一个推进部门、一个属地保障、一套推进方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推进机制,确保纽氏达特减速机年产150万台精密行星减速机及精密传动系统模组项目、法奥意威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通过链接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借助基地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研发制造板块,以及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近三年来已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运维培训和技能评价服务2048人次,涵盖企业41家,有效提升产业链条上专业人才的技能熟练度和业务素质能力。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淄博高新区以“生态”思维推进企业抱团取暖、“集群式”发展。通过规划建设山东能行机器人产业园、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园、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实现机器人研发、生产、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通过政府站台—自主孵化—以商引商—政企合作的模式,完善产业链条,迅速协助机器人产业链链上企业扩大产能。淄博高新区机器人整机产能由2018年的年产300台(套),增长到2023年的年产7000台(套),机器人产业链产值、利润额、纳税额实现3年连增,新建纽氏达特减速机年产150万台精密行星减速机及精密传动系统模组项目、法奥意威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基地等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机器人整机10万台(套),成为省内具有行业优势的机器人先行区。
在四个思维的推动作用下,淄博高新区正为机器人产业打造起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通过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创新活力的不断加持,淄博高新区正继续抢抓机遇,将机器人产业这张新质生产力的名片擦得更加亮眼。 (全媒体记者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