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心
“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天齐庙,万丈高。北庄桥,桥上桥。桥上流水,桥下行人……”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在淄川区龙泉镇流传甚广,几乎人人皆知。作为龙泉人,更是引以为荣,倍感自豪。
一条用当地普通青石铺成的道路,为什么叫玉石街?为什么过去了百年,依然使龙泉人如此引以为豪?
穿梭在龙泉镇内的渭一、渭二、龙四、龙三、圈子、台头等村庄,寻找玉石街、体验玉石街、感悟玉石街,渐渐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这条从南到北贯穿龙泉镇全域,一直延伸到淄川城区的道路,之所以成为龙泉人心中的地标,那是因为人人受益,是百姓的生活路、致富路、幸福路。虽然过去了百年,但依然方便着现代人的生活。那历经沧桑风雨、车撵人踏,原本凹凸不平的青石路,已变得光滑如玉,尤其是在雨后阳光照耀下,恰似一条玉带,晶莹剔透,将村庄“串”起来,宛如是镶嵌在地面上的珍珠项链。
玉石街,名副其实。
史料记载,龙泉镇自然资源丰富,手工业繁荣,工业发达,是重要的产煤重镇、窑货重镇、饮水重镇,又是淄川区的邻居镇。这样的一个产业重镇,煤炭、日用陶瓷、毡帽等产品,却因进城的道路坑洼不平,梗阻难行。特别是碗、勺、杯、盘、盆、瓮、缸等陶瓷日用品,易碎,怕颠簸,亟需一条平坦的道路。
路在何方?
“煤炭王”张平三修街
玉石街的由来,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从一辈辈老人的口口相传中,得到的印证就是渭头河村“煤炭王”张平三捐资修建的。
张平三(1865年-1917年),原名张子佩,乳名平,在家排行老三,世人称平三,是淄川民营煤矿的早期开办人之一,号称“煤炭王”。其早年在西河镇挖煤井,后来破产,老婆跟他离婚。走投无路的张平三跳井自杀,幸亏被人发现救了上来。后来,他又找了个瞎眼老婆,这个瞎眼老婆资助他,帮他重新开始挖煤井。
张平三发迹于一口“黑狗井”。一天,因挖不倒煤炭而沮丧的张平三,带着一只黑狗闲逛。黑狗不小心掉进了废弃的矿井里,急得四爪刨地。张平三急忙下去救黑狗,看到黑狗爪子刨出的地方,黑乎乎的,他用手一摸,竟然是煤炭。真是命中注定!没想到,救了一只狗,竟然刨出了煤。于是,张平三开始在这口井里挖煤。后来,这口井被人称为“黑狗井”。
就这样,张平三一共挖了13口煤井,也有人说是72口。总之张平三靠煤井发了大财。为了便于煤炭外运,张平三出资修路,在原有的土路上,扩建重修,用青石板从博山的良庄坞一直铺到淄川城,有60多里长。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在修路时,除了村与村之间连接处,其他的全部从村内大道通过。从玉石街的名称来看,之所以不叫路,那是因为从村内走街串巷;从现存的玉石街来看,修的不是直线,而是为了便利百姓出行,拐了许多弯。
龙泉镇不仅有煤矿,还有不少窑厂,手工业也非常发达。这条街修好后,大大方便了煤炭、陶瓷等当地产品的外运。
玉石街的建成,不仅方便了货物的进出,也为龙泉镇带来了发展商机。民俗学者刘永春出生在圈子村,今年已经70岁了。在他的记忆中,老爷爷、爷爷多次讲到,靠着玉石街两侧,建起了一座座店铺酒肆,那时运煤、运大瓮、运陶瓷的汉子经过,用黢黑的手递过钱,接过盛着浑酒的粗瓷碗,一碗酒、一袋烟,一顿饭,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
一百多年的沧桑,玉石街见证了该地的繁华与衰败,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屋,见证着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小苏州”龙口城的繁盛
明清时期,渭头河就有数十个窑厂,把窑厂的大瓮(缸)运到淄川,要靠人力用木轱辘车推。玉石街,为年轻汉子推煤炭、推大瓮(缸)谋生,带来了便利。
据说,旧时玉石街曾非常繁华。龙口村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当年龙口城(即龙口庄,现在的龙一、龙二、龙三、龙四村)是仅次于淄川城的重要城镇,有“小苏州”之称。龙口城有6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炮台。城内玉石街两侧有5家饭馆、4座酒店、2处油坊,还有许多小店铺鳞次栉比。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每逢农历的四、九是大集。
龙口城位于淄川城东南,距淄川城只有5公里,且物产丰富。玉石街的开通,方便了城里人的进出,成就了龙口城的繁荣。
“爱心捐”救下老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沿街村民盖房时,就偷偷从玉石街上起石头,一来二去,玉石街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玉石街已残缺不全,仅龙一、龙二、龙三村保存得比较完整,龙四、台头、渭头河等村一部分比较完整。
到了2009年,在旧村改造的大潮中,玉石街迎来了大挑战。龙四村要拆旧居建玉石街家园楼房,玉石街的去留成为焦点。有人说,石头路好看,却坑洼不平,雨雪天路滑不好走,汽车更难行驶,提出拆掉,新建水泥路。当时村党委书记王溪强心里也很矛盾,很纠结。他说,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如果拆了玉石街建楼房,肯定有经济效益;如果保护玉石街,还要投入大笔资金,看似得不偿失。
但是,几经思量,龙泉镇和龙四村还是做出留下玉石街的决定。村里经过讨论,在留住老街的同时,还要建玉石新街,与省道湖南路连接。可是钱从哪里来?镇党委、村委决定向社会募集资金。没想到,2014年3月30日当天,共有610人捐款,总计180余万元,其中王溪强捐款100万元。不仅有村民,还有相邻村庄的百姓。“现在想想,老百姓挣钱不容易,花钱都很节省,但在捐款的事情上毫不吝啬,可以看出,他们是发自内心支持的。”王溪强说。
玉石街要保护,但村民出行问题也要解决,古老的玉石街显然已经无法担当交通要道的重任。如今,10年过去,一条长300米、宽10米的玉石新街与老街相连,全部用与老街相似的青石板铺成,两边的一楼都是商铺,还进行了配套绿化,直通省道。老街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葺,保持原貌。
在王溪强眼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个性和魅力,所以城镇化不能一刀切,要一个地方一个方法、一个模式、一个路子。“我们要打造的龙泉记忆,就是一街一湖一苑。一街就是玉石街,这是一个历史留下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湖就是龙西湖,一苑就是天龙生态苑,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我们的记忆,就是既要有历史文化品位,又要有现代生态气息。”
乡愁,是孩童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炊烟袅袅里的一片瓦屋,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走在玉石街这条斑驳的百年古道上,似乎能感受到木轮滚滚,骡马嘶鸣,一群身着青衫布衣的人,将陶瓷的温热和煤炭的光芒,运向远方。一条老街,将一个古老村镇的华丽旧梦,留在青石板上的磨痕中。这是历史生动亮丽的镌刻,看到它们,就能将时光拽回百年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留住玉石街,就是留住一段历史,一段乡愁。
乡愁是每个人心底的故乡记忆,没有了村口的老井,屋后的溪流,我们去哪里寻觅乡愁?城镇化建设应维护好历史传承,既留住城市的“命脉”,又不割断乡愁。
玉石街,成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时代,玉石街依然闪烁着光芒。